昔日金牌4S經銷商紛紛退網乃至轉投對手的懷抱,對于比亞迪壓貨" />
昔日金牌4S經銷商紛紛退網乃至轉投對手的懷抱,對于比亞迪壓貨“潛規則”的輿論指責近日來甚囂塵上。
伴隨2009年汽車“牛市”完美謝幕,比亞迪去年銷量162.40%的增長率已經稀釋殆盡,月度產銷環比持續負增長,同比增速也由3月份的三位數,降到四五月份的兩位數,6月份則跌至一位數,7月份同比增長僅為4%,昔日王者F3僅銷11957輛(不含F3R),僅排在乘用車銷量第15位,徹底走下神壇。
與此形成尷尬對照的,是比亞迪較去年三位數高增長基礎上再翻一番“80萬輛”產銷目標——盡管比亞迪8月4日已“松口”將目標調低25%,但經銷商資金鏈的崩潰顯然比此舉亡羊補牢來得更快一些。
“按照西方會計準則,制造商尚壓在庫存渠道中的產品不能計入銷售收入。不過,鑒于國內會計制度與西方會計制度的差別,國內制造商只要向經銷商下單,便可在營收總賬中計入一筆。強制壓貨,對于汽車制造商最大價值恐怕在于轉嫁庫存風險,回流資金,扮靚當期報表。4S經銷商則被迫向銀行貸款,庫存成本加之貸款成本,風險不言而喻。”德勤會計師事務所一位審計師向《中國企業家》透露。
顯然,此舉“寅吃卯糧”的車市銷售“潛規則”,在當前的低迷大環境下步履維艱。長期在制造商與消費者之間充當尷尬渠道角色的經銷商,不僅拿不到廠家承諾的返點,資金鏈也在經受不能承受之重:據中汽協公布數據顯示,比亞迪上半年累計產量30.18萬輛,年度完成率37.73%,累計銷量28.90萬輛,年度完成率僅為36.13%,尚有1.28萬輛壓庫。微觀到月銷售量,據消息人士透露,目前北京比亞迪經銷商庫存比基本維持在1:4,這意味著倘若一家店在每月賣出100輛的同時,還要承擔400輛的庫存成本。制造商與經銷商之間就車市低迷與輝煌銷售額之間的矛盾一觸即發。
另一方面,比亞迪盈利模式的“救命稻草”雙模電動車F3DM ,目前看來前景尚不樂觀。此前曾被王傳福對“只有政府出臺電動車補貼政策,電動車的價格才能下降,比亞迪的產能及銷量才能提高”的希望,也被8月18日1000億打造的新能源汽車“國家隊”排除在外。補貼政策前景未明下,是F3DM的銷量寥寥,自2010年3月29日正式向公眾銷售以來,4月份售出14輛,5月份售出2輛;6月份售出12輛,7月份售出32輛,距離年內銷售1000輛的目標相距甚遠。而在此之前的大半年中,比亞迪專攻于向政府及企業團體的銷售,銷量也僅僅100輛左右。
壓貨“潛規則”不僅僅發生于比亞迪一家。宏觀經濟政策正在“兩難”取向中徘徊,整個車市則趨于減緩。根據中汽研近期公布的產銷數據顯示,7月國內汽車產銷環比發生雙降:其中產量完成123.80萬輛,環比降低4.34%,銷量完成105.62萬輛,環比降低6.70%;同時,前7個月整個國內車市庫存約為148萬輛,乘用車庫存周期由57天增長到60天,鑒于合理庫存周期為45天-60天,當下已經接近警戒線。
在這樣的大勢下,重現2009年的牛市輝煌已無可能, 比亞迪調低年度目標也尚屬明智,從盲目虛高回歸按需而制。不過,這或許并不是一個難抉擇的問題,只是比亞迪拖得有些久,使得環境頹勢波及渠道銷售商乃至決裂,其背后隱患顯然需要花費更多的成本與風險去彌補。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