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頭村里的流溪河源頭水質清澈,遠道而來的客人常在其中戲水。
進村必經之道豎立著一木制牌坊,上面刻有“溪頭石巷”幾個紅字,字跡古樸韻味十足。石巷兩旁,古樸民宅旁道相連,屋檐上,紅燈籠沿途高掛。
夏天各種選美令人眼花繚亂,近來讓市民眼睛為之一亮的,當數別具一格的羊城“農”字頭選美活動,對象是看誰家的山最美水最清甜,19條村經過一番比美,終于從化溪頭村——一處默默無聞的山間野嶺,脫穎而出戴上南粵最美麗鄉村的花冠。
溪頭村地處廣州母親河——流溪河的三大源頭之一,是廣州海拔最高的一條山村,那里涓涓清水流、數百年的古堡雕樓與古樸民宅在號稱東南亞最大面積的李樹花海中祥和生息。
昔日靜靜的從化北部山區良口鎮溪頭村,奪冠后如一聲春雷傳出深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崇尚回歸自然的自駕游者前往探幽。
有道“無限風景在險峰”……在夏日煙雨迷蒙的一天,記者驅車進山,一路上漫山遍野的毛竹、李樹,伴隨著流溪河潺潺流水叮咚聲進入眼簾,從化干部阿良笑說該村還有“美女村”、“長壽村”“李花村”的美譽,好戲在后頭……
特色 溪頭毛竹李樹最翠綠
記者前往溪頭村那天,從流溪河公園105國道進山開始,司機阿漢將車窗全部打開,笑說:“那么好的大氧吧,清涼的空氣,要盡量呼吸享受呀!”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記者曾在云南紅河原生態山林里砍伐竹木放流,對山野情有獨鐘。一路盤山越嶺行車,綠海重疊。及接近溪頭村地界時,那漫山遍野的毛竹林在風雨中擺動,溪頭的山林俊秀如畫,那一份寧靜與和諧,散發出南粵古樸平和的鄉村生活氣息。
一進鄰村東升村,地勢開始平緩,遠眺山巒龍蛇蜿蜒,置身其中宛如在盆地中。盆地坡地亦有另一番山色,果然是有名的李花村,只是滿山遍野的李樹不在開花季節,剛剛長出的青果隱藏在綠葉中。
用餐處為竹木樓餐館,村書記蔡日新在樓上候客,他古銅色皮膚,一身地道的農夫泥味。老蔡招待客人的菜式均為農家菜,大盤走地雞、山水釀豆腐,泡的是從化產綠茶。
邊吃邊觀村景,記者看到竹樓下建有一個偌大的魚池,正好雷鳴下雨水面粼粼。魚池旁木柱成排,懸掛著一盞盞紅燈籠,不遠處是一條潺潺小溪,推動水車轉,蔡日新說,那是溪頭“成名”后,作為農家樂旅游項目,吸引城里人來觀光的“藝術品”。
溪頭村盛產毛竹
蔡書記如數家珍地介紹道:“溪頭村地處流溪河三大源頭之一,可說是從化北部山區良口鎮的一個海拔最高的小山村。本村盛產毛竹,全村種植面積數萬畝。毛竹全身是寶,除竹筍是一道美味佳肴外,竹子是上乘的建筑用料,經過選料加工,竹制工藝品開發潛力巨大,目前不少村民長者趁溪頭村美景走紅之機,用竹子制作竹筷、竹碗、竹木家具等家用產品,熱火朝天呢!”
說起該村的水果三華李、青梅、砂糖桔,蔡書記告知,溪頭村的地理位置及原生態環境成就了該水果品種的良好成長,獨特的土質氣候,在村民不斷栽種下,目前已形成了萬畝李樹園、青梅園。他興奮地說,每年花開季節,白色花海點綴山巒,很有氣勢。大面積的水果種植及收成,催生了一家又一家農家樂農莊,數十農家旅館亦應運而生,周末來自珠三角的自駕車一族及來自廣州的以家庭為特色游客紛紛進村小住,古老的鄉村變得生機勃勃。
[分頁]
大面積的水果種植及收成,催生了一家又一家農家樂農莊,數十農家旅館亦應運而生,周末來自珠三角的自駕車一族及來自廣州的以家庭為主的游客紛紛進村小住。
溪頭村是有名的李花村,現在滿山遍野的李樹還不在開花季節,剛剛長出的青果藏在綠葉中。
目前不少村民長者趁溪頭村美景走紅之機,用竹子制作竹筷、竹碗、竹木家具等家用產品。
自駕游逼爆帶動脫貧
蔡日新心中裝著一本賬:水果收入占了五成,旅游收入占四分之一。“也就是說和溪頭美景從原先的零收入到現在有如此成績,其中有很大的變化,尤其是新近溪頭參與廣州農業局選美活動,以榜首位置拿下廣東最美麗鄉村美譽后,自駕游車輛逼爆村道,村民人均收入突破1.5萬元,溪頭一舉摘掉了扶貧村的帽子。”
新貌 溪頭石巷變身商業街
雨過天晴,進村必經之道豎立著一木制牌坊,上面刻有“溪頭石巷”幾個紅字,字跡古樸韻味十足。石巷兩旁,古樸民宅旁道相連,屋檐上,紅燈籠沿途高掛。
民居增加了商業功能,阿良說,砂糖桔熟了,村民就挑最好的賣,三華李、青梅成熟的季節,家家門口都是上乘的新鮮李子梅果,形成一條誘人的水果街。
阿良笑說,我們來得不是時候,但四季飄香的溪頭豆腐花倒是可以好好品嘗一下,還有特產竹制品工藝店、高山蜂蜜等等,看好了可以帶一些回城里去,慢慢享用。
日賣2000碗豆腐花
開豆腐店最揚名的當數村內的“阿娣豆腐店”。眼看周末很快就到,只見店主阿娣正忙乎著將黃豆倒進磨豆機里加工,老書記說,節假日客人進溪頭,少不了要嘗嘗美味豆腐花,最多時,每天可賣到2000碗。他說,受歡迎的“秘訣”是溪頭的水質及氣候,吃時放進適量高山蜂蜜,入口即化。阿良風趣地說:“蔡書記的老婆不甘下風,也在村口處也開了家豆腐店呢。”
記者觀察到,牌坊處一露天店鋪擺賣著類似根雕的幾條造型美觀的樹根,一問,好幾百塊錢呢。年輕的村婦笑說,那可是從深山不畏艱險挖出來的龍潭樹根呀,是從化人用來辟邪的“靈品”,一般是用木鋸切片來賣的,但記者要論價的龍潭根,整體造型獨特,是有眼光顧客的上品,不愁賣不出去。聽者記在心里,每到民宅商鋪處,細細觀察,果然門口橫梁等位置,均放有一塊龍潭木,意在保護居者平安健康。
村中旅館周末常滿
老蔡感慨稱,這塊山野沉睡太久了,山里人遲遲才嘗到生態美景帶來的甜頭。“但話又說回來,原生態環境成就了古溪頭‘長壽村’的美譽,今天,溪頭村又獲得南粵“最美鄉村”之稱號,是帶給村民最好的‘扶貧’禮品。現在,村里人均收入猛增至1.5萬元/年,全村大大小小農家旅館周末客滿,我弟弟也是其中農莊莊主之一,日子算是這樣啦。”
村書記的家建在“溪頭石巷”牌坊左側,庭院內堆滿竹木。他說,兒子在廣州上大學,老婆閑不住,就開了家豆腐店,生意還可以。
他笑說,自己是最先走出山門去經商的人,8個年頭賣的都是村里的毛竹,但沒有意識到生態環境的含金量,等朋友在村外搞起原野農莊致富時,才發現農業旅游觀光的價值。“現在當書記,當務之急是要將最美鄉村發揚光大,‘譜寫新篇章’吧!”老蔡還手指墻上懸掛的書畫珍品《山高水遠》說:“這是5年前廣州報業集團副社長喬平及相關單位來溪頭扶貧揮毫后送給我的。現在溪頭村要甩掉山高水遠的帽子,自駕游大鬧溪頭,如何規劃開發成了村里一道大考課題。”
▲蔡大榮老人今年已91歲高齡,其媳婦今年63歲,兒子67歲,第四代男孫蔡浩燃今年才上一年級。一家人四代同堂,老人拉著二胡唱粵劇。
考慮到亞運將到,溪頭村為適應國際游人徒步旅游,將在旅游線路指示牌上標注英文。
百年碉樓將“復興”
安靜的金紫里安寧樓,在經歷了近兩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后,古老的碉樓依然安靜地守在溪頭村中一隅。金紫里雖未聲名在外,碉樓亦已荒廢多時,但該深山“豪宅”的幽靜高大,從考古眼光來看還是令人贊嘆不已。
碉樓是村里惟一最高建筑物,基本外形還保留著,但經歷了歲月,其墻上的灰雕已漸見斑駁。推開碉樓木門,建筑物處處彰顯著前人的智慧和獨具匠心。屋前是一個半月形水塘,主要用于防火,其內廳、外廳還擺放著當地的農具如犁、耙、木制風谷機、石磨、石臼、八仙臺等,甚具客家風情。穿過內廳、外廳和天井后,是一座具防御功能的碉樓——安寧樓。墻身厚約1米,墻壁上開著15個小洞口,2個大洞口,據說是槍口。其墻角和窗口都是由大麻石所做成,堅固無比。碉樓大門上方還有一個注水孔,以防御敵人的火攻。記者發現,安寧樓共4層,樓下有水井,最頂層有糧倉,可以保證在碉樓里兩個月不斷水斷糧。蔡書記說,碉樓主人是客家人,200年前修建,不知何年何月,人走樓空,現在還處于荒廢狀態。
住在安寧樓的蔡大榮老人今年已91歲高齡,其媳婦今年63歲,兒子67歲,第四代男孫蔡浩燃今年才上一年級。一家人四代同堂。老人拉二胡唱粵劇:“村里山青水靈,兵荒馬亂年代,有客家人選擇深山蓋房生息,金紫里就是客家大戶的大屋。該大戶人家估計戀故鄉吧,時勢一穩就離開溪頭村,去向不得而知。”
交通 修10公里綠道指示牌標英文
說到重修金紫里安寧樓修復計劃,蔡書記說,目前還在未雨綢繆中。但看得見的是,村里的土房石屋改造工程,已確定有撥款下來,符合條件的每戶約2.5萬元,將修新如古,此外,為打造最美麗鄉村,市農業局投入220萬元修建10公里觀光綠道,該項目業已啟動。此外,每到周末自駕游、旅行團來溪頭,形成車龍,為此,將在村口擇地30畝興建停車場。景點配套方面,正在計劃建設較高級的鄉間旅館,湖面將建游船碼頭。考慮到亞運將到,適應國際游人徒步旅游,將在旅游線路指示牌上標注英文,目標是將溪頭最美鄉村建成三A級生態旅游區。
自駕:廣州出發,走新廣從路到從化街口鎮后轉105國道,到流溪河森林公園,上105國道右側小道,行至約4公里處有分岔路,選擇連溪方向走,再往前約6公里可到溪頭村。
公交:省站對面郊縣車站乘601,或到東圃車站乘602到從化客運站,下車后轉乘到流溪河森林公園的專線車。到森林公園后可乘摩托車進溪頭村。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