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長一寸強,這句話在汽車方面同樣具有說服力,對于中國市場,特別是中大型商務車市場,加長似乎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如果誰家的產品上市后沒有對軸距進行過處理,那才是新鮮" />
今天,我們的主角就是兩位在加長上很有心得的產品,奧迪A6L與沃爾沃S80L,并且為了追求公平,我們都選擇了他們的期間型號,A6L 3.0T與S80L 3.0T。
每一寸的爭奪
如果討論加長,那奧迪無疑最有發言權,A6L是國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很幸運的是,這只螃蟹肉味鮮美,奧迪看準了中國的市場特點,對于消費者需求把握準確,它的成功是一方面,另外也帶起了國內的加長風潮。
對于國內市場,消費者對于中大型行政車的要求很高,既要滿足商務上的排場,也要能滿足日常家用。而在經過加長之后,寬敞的后排接送客戶更方便,并且偶爾自己也可以坐在后面,把開車工作留給其他人。
讓我們把話題重新回到兩輛車上,隨著國家排量政策的變化,汽車廠商也隨之調整了自己的戰略,不少廠商都將自己的旗艦車型排量設定在3.0L,以此來減少稅費上的支出,而另一方面,3.0L發動機對于這些加長后接近或者超過5米的大車來說還算不上強悍,于是增壓成為了一種很好的解決辦法,奧迪拿出了3.0L機械增壓發動機,沃爾沃選擇了更常見的3.0L渦輪增壓發動機。
從外形尺寸說起,對于經常出入商務場合的人來說,座駕代表著身份,奧迪A6L有著超過5米的身長,而S80L雖然要略短一些,但橫向的寬度和縱向的高度要更出色,奧迪更加修長,而沃爾沃卻有著更寬廣的肩膀。
對于尺寸上,我們最大的關注點還是在軸距上,奧迪加長軸的先行者,但長江后浪推前浪,后來者大有趕超之勢,沃爾沃將軸距加長了140mm,從而一舉達到了2976mm,超過了A6L的2945mm,奧迪的后排空間已經足夠讓中國消費者所滿意,那么沃爾沃S80L能否提供更出色的感受呢?
奧迪A6L能在中國熱銷多年,大氣嚴肅的外形功不可沒,方正的車燈,大嘴進氣格柵,平穩的車身線條,無不讓人感覺一種嚴肅,當然在這種嚴肅中,奧迪也不忘了增加一些時尚元素,例如鍍鉻進氣格柵、LED日間行車燈以及樹杈狀的鋁合金輪圈。
沃爾沃S80L這個來自北歐的產品展示了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風情,沒有浮夸的線條,沒有夸張的車身細節,亦如北歐冰冷的氣候般嚴肅,車身線條充滿張力,而為了滿足國內用戶的需求,使用了大量鍍鉻裝飾,并且將進氣格柵中間的商標進行了加大處理。
對于外觀,很難說兩款車誰好誰壞,只能說沃爾沃S80L更冷峻,有著更多的棱角,外形相對來說更加低調,而奧迪A6L更豐滿,車身線條更圓滑,經過了多年的本土化生產,它絕對符合國內用戶對于商務車的需求。
[分頁] 誰有著更豪華的內飾/更舒適的座椅如果說外形拼的是品牌內涵,那么內飾設計拼的就是人性化和奢華了。坐進A6L的車內,奧迪的家族特征非常明顯,這是一個有深厚品牌積淀的廠商所必須做到的,無論是SUV Q7還是跑車TT,它們的內飾都會讓你感到這是一輛奧迪,而不是其他品牌的產品。在材質選擇上,真皮的手感細膩,中控臺大部分也采用軟性材質,按鈕的阻尼到位,擋位感清晰,一切一切的都給人質感和檔次感。
沃爾沃同樣是家族風格,懸浮式中控臺是其最大特點,老款方向盤采用了實木材質,而我這輛測試車改為了真皮方向盤,手感雖然很好但少了一些檔次感。真皮和中控臺表面覆蓋的材質和奧迪不相上下,但在按鈕的細節工藝上,沃爾沃還有一些差距。
談到高科技配置,那么奧迪中央扶手前面的那個MMI多媒體交互系統按鈕算是一個,將眾多功能集成在這一個按鈕之上,功能的確強大,此外發展到今天,MMI已經是第三代作品,在功能性和易用性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現,即使是第一次使用,也會很快的學會如何使用。而沃爾沃這邊就顯得有些簡約,中控臺雖然有可以升起的大屏幕,但并沒有一套花哨的人機交互系統與之配合。
其實從人性化設計的方面來看,兩款車不相上下,儲物盒和杯架都足夠使用,而在細節上,S80L的空調要比A6L更好用,人型的按鈕設計簡單易讀,而且出風量也要比A6L更直接,在炎熱的夏日,奧迪的空調制冷能力我不太滿意,希望這是個別現象吧。
在乘坐舒適性方面,一開始我認為這應該是奧迪的強項,但事實上沃爾沃似乎更能領悟其中的玄機。S80L的座椅要比A6L更厚實更富有彈性,后排腿部空間同樣勝出,最重要的一點,A6L的頭枕位置不夠人性化,乘客的脖子總是不能保證舒適的位置,而坐在S80L的后排可是非常的舒服。
[分頁] T6對T6的激烈碰撞
雖然我更愿意坐在兩款車的后排,但前排也同樣具有誘惑力,沃爾沃和奧迪均采用了3.0L發動機,不過A6L采用了V型排列,縱置布局,而S80L為直列方式橫直布局。也許你覺得3.0L對于這個級別的車型來說還不足以讓人興奮,而當奧迪有機械增壓幫助,而沃爾沃裝上了渦輪之后,是否覺得不一樣了呢。
說起奧迪的V6機械增壓發動機頗有看點,早年間奧迪一直靠V6 3.2L發動機打拼,不過隨著排放法規的逐漸嚴格,并且奧迪在增壓技術方面日臻成熟,全新的V6增壓發動機出現了,不僅僅排放更低,還能夠滿足政策上的優惠。而在選擇增壓器方面,奧迪表示機械增壓有著更平順的輸出,通過將增壓器放在V型發動機的夾角中間,即平衡了震動也減少了空間上的使用,并且這種平順的工作方式更符合奧迪行政商務車的需求。
沃爾沃S80L的增壓發動機沒有奧迪這么多的噱頭,不過它的技術并不落后,通過雙渦管技術,減少了渦輪增壓的遲滯性,動力的響應更加迅速,也同樣能夠達到自然吸氣的感覺。
在數據上,奧迪的最大功率達到213kW(290馬力),從2500轉/分時就能夠爆發最大的420Nm扭矩。沃爾沃的數值要稍低一些,210kW(285馬力)和400Nm的扭矩其實也足夠強悍。當然這些只是賬面上的數據,實際駕駛中,說實話我感受不出這5馬力和20Nm扭矩的差別,畢竟它們都已經足夠強大了,只有通過性能測試才能體會兩款車的不同。
真正的不同來自于懸掛和轉向方面,奧迪的轉向更輕盈,沃爾沃更沉穩,對于司機來說,可能奧迪要更受用,畢竟開車只是個工作而已,沒必要時刻讓自己的雙臂發力去掌控方向盤,但是對于駕駛者來說,沃爾沃的方向盤我在手里更有感覺,從左到右只有2.2圈的轉動圈數也更加直接,只需要輕輕一動,車頭便會朝自己心想的彎角沖去。
懸掛的變化也非常明顯,從結構上,奧迪前后均采用了多連桿結構的自適應空氣懸掛,而沃爾沃采用了前麥弗遜后多連桿結構懸掛,誕生于CD平臺的S80L在懸掛結構上要比A6L更簡單。而在日常駕駛中,沃爾沃的硬朗可能超出許多人的想象,但硬朗并不代表缺乏舒適性,這一方面要歸功于舒適的座椅,另外也要歸功于減震桶對于震動的吸收能力,所以即使快速經過減速帶,后排乘客也不會因為這跳動所懊惱,反之奧迪經過減速帶時的動作卻顯得有點生硬。
除了動力系統,A6L和S80L均配置了四驅系統,奧迪是經典的quattro系統,而沃爾沃的四區系統則是常規的多片式離合器結構。老套系統有什么區別,在日常使用中,Quattro系統會將動力按前后40:60進行分配,而沃爾沃的前后軸可以各自獲得50%的動力,而兩套系統更細微的差別,后面的測試項目中會有更清楚地描述。
[分頁] 測試場上的火星撞地球
加速能力方面,奧迪在功率和扭矩上都要勝過沃爾沃,不過在實際測試中,A6L居然領先了S80L將近1秒鐘,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發動機和變速箱方面的差異,還應該和奧迪的換擋轉速在7000轉/分,而沃爾沃S80L在6500轉/分就進行了換擋有關系。
加速上的失落在制動性能上找回了面子,沃爾沃只需要39.5米就能夠從100公里變為靜止,并且車身姿態更加協調平穩,而奧迪則需要41.7米才行,而且后懸掛的拉伸基本到了極限,穩定性要稍遜一籌。
經過了簡單的加速制動測試,下面將是考驗車輛操控性能的測試項目。雖然商務車不以這些為主,但當兩款車同時配備了四驅系統后,我想所有人都很想知道誰的極限更高。
[分頁] 繞樁與并線測試
18米繞樁測試是考驗車輛操控性的環節,所以在開始之前,我們要盡量關閉各種電子系統以減少干擾。奧迪A6L只需按動中控臺上的按鈕即可,而沃爾沃S80L則非常復雜,要通過行車電腦才能夠完全關閉。
測試開始前對于沃爾沃抱有很大的希望,但實際上卻并非如此,盡管車尾的跟隨性非常好,但無法完全關閉的穩定系統會不斷地出來修正車身,所以多數情況下S80L更多是呈現一種推頭的現象。反觀奧迪A6L,尾部的滑動卻獲得一定的允許,所以更夠達到更高的車身極限。而且只要油門的開度控制得當,A6L也可以作出漂移這樣的動作,但S80L卻會被穩定系統牢牢按在地面上。
并線測試中,兩款車都表現出了出色的穩定性,配合積極介入的穩定系統,兩款車都可以很輕松地通過,而成績方面也非常相似。
筆者總結:
奧迪A6L是中大型車中的領先者,而后來者大多實力不俗,沃爾沃S80L作為一個北歐品牌,有著其獨特的個性,不過眼前這款價值67萬的3.0T車型相比奧迪來說在性價比方面其實沒有太多的優勢,給人的感覺是太過簡約而缺乏了檔次感。不過問題不大,我們可以從產品目錄中找到2.5T系列,首先在動力上其實是領先一部分對手的,而價格上的優勢也足夠吸引人。而奧迪方面,同樣目前更多的銷量來自于2.0T車型,可見消費者對于價格的敏感度更高。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