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和中國橡膠工業協會輪胎分會理事長、三角集團公司董事長" />
中國輪胎的內憂外患?
前不久,和中國橡膠工業協會輪胎分會理事長、三角集團公司董事長丁玉華聊天,談起中國的輪胎產業,他表達了深深的憂慮。丁玉華認為,國產輪胎品牌目前正面臨著巨大的內憂外患。
內憂。作為全球最大的輪胎生產國,中國正面臨國產品牌輪胎生產過剩的危機。2009年,雙星集團上馬了年產100萬套全鋼子午線輪胎項目,金宇輪胎有限公司年產1050萬套半鋼子午胎項目已部分投產。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份國內輪胎產量為7416萬條,同比增加25%,環比增加1.6%;1至5月份輪胎總產量為31230萬條,同比增加31%。目前,中國有1000多家輪胎企業,大部分企業大規模擴產,且急于上馬新的輪胎項目,導致國內輪胎產能嚴重過剩;而很多小企業采用作坊式生產,污染浪費嚴重。
外患。國產輪胎品牌在國外有超過40%的市場,自美國輪胎“特保案”對中國輸美輪胎征收懲罰性關稅以來,一直嚴重依賴出口的國產輪胎品牌遭到沉重打擊。同時國內輪胎品牌還遭遇原材料價格高漲的困境,天然橡膠、天然鐵礦石價格更是翻倍增長。我國天然橡膠70%依賴進口,進口關稅高達20%,自去年8月份開始,廣東天然橡膠進口均價持續上漲,從每噸1459.3美元漲至今年5月份每噸24800美元。盡管許多企業上調輪胎出廠價格,但遠跟不上橡膠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如果按現在原材料的價格,以現在的售價來銷售輪胎,那么中國輪胎行業將全面虧損。
在出口受阻的情況下,很多國產輪胎品牌積極開展出口轉內銷。丁玉華認為,在與國外品牌的競爭中,本土輪胎品牌的競爭力明顯較弱。國內品牌的輪胎產品檔次不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銷售,高端市場則被國外品牌所主導。國外品牌的輪胎已占國內子午胎市場80%以上的份額,以轎車和輕卡子午胎為例,2009年,國內轎車和輕卡子午胎產量約為2.4億條,其中外資約占75%。國產品牌輪胎以前還曾在夏利等低端車型上應用,但現在大部分只能應用在卡車和貨車領域,幾乎很少在轎車上看到了。此外,中國輪胎在國際市場上的“拼價格”現象十分嚴重。在美國市場上,同樣規格的一條轎車胎,國內品牌僅賣48至50美金,而國際知名品牌則可賣到170美金以上。即使是在國內做貼牌生產的國際品牌,雖然與本土品牌出自同一條生產線上,其價格仍比本土品牌高出50%。
中國制造如何突圍?
中國經濟有一塊最值得驕傲的金字招牌:中國制造。曾經,低廉的人力成本、優惠的政策和強大的加工能力使中國制造成為世界制造業上游的中堅力量,中國產的服裝、鞋帽、玩具、小家電等,占據了全球市場的半壁江山。然而,勞動力成本增加、人民幣匯率上升、銀行利率上調、出口政策調整等問題,使中國的很多制造企業,從皮革到家具、甚至到造鞋等行業,都開始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對于制造業的生產基地—中國企業來說,世界工廠的價格優勢已經不存在了。
中國制造業經濟創造力較低、整體附加值不高,出口的產品多數是技術含量低、單價低、附加值低的“三低”產品。同時我國制造業平均有近28%的產能閑置,35.5%的制造業企業產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制造業上游行業和一些新興行業也出現大面積產能閑置狀況。國家工信部前一段時間批復了一批項目,其中不少是輪胎項目,一部分與現有產能過剩的產品雷同。中國輪胎行業目前面臨的困境,也是整個中國制造面臨的困境。
對于中國制造業的困境,郎咸平提出了“6+1”理論:美國把價值最低的制造業一端(即“1”)放在了中國,而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等六塊非制造業(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6”是“軟”的生產環節,“1”是“硬”的生產環節。在這樣一種“6+1”產業鏈的定位下,中國就淪落在了價值的最低端。
郎咸平在《中國制造業的大危局》中分析說,隨著全球性“產業鏈超限戰時代”的來臨,底端制造部門的生存價值被進一步壓縮,中國制造業正面臨著前所未見的大危局。廣東東莞地區生產的芭比娃娃出廠價為1美元,最后在美國沃爾瑪零售價格是 9.9美元。這些東莞企業主們付出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剝削勞工的慘痛代價只創造出1美元的價值,但是最后產品的零售價卻是接近10美元。這中間9美元的價值去了哪里?將整個制造業產業鏈分解為“6+1”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6”是大物流環節,“1”是底端制造過程。大物流環節又細分為六大部分: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這六大環節才是真正能夠創造9美元價值的產業鏈,也就是美國牢牢掌控的產業鏈部分。這就意味著,我們通過流血制造創造出1美元的產值,就同時替美國人創造9美元。
毫無疑問,當前中國調整制造業結構、按照國際分工價值鏈重新分布優化產業布局、淘汰落后產能勢在必行。從制造大國走向創造大國,占領產業鏈的高端,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并可改善工人待遇,避免富士康的悲劇。
但是知易行難,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擺脫價值鏈的低端,在實踐中確實是個艱難的探索過程。
全產業鏈能否走向價值鏈高端?
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配合國外技術和品牌能否使中國走出不利的產業鏈戰局?這曾經是中國企業界一個大膽的破局猜想,但事實證明這條路是行不通的。TCL和明基都曾進行過相關探索。TCL收購了阿爾卡特和湯姆森,明基收購了西門子移動技術,但最終都以整合失敗告終。
郎咸平教授提出中國制造業對這場超限戰的解決之道。一是高效整合“6+1”。另外一個解決之道就是掌握行業本質,打造長期可控的“6+1”產業鏈。
在中國制造企業擺脫價值鏈低端的探索中,中糧集團探索出了全產業鏈競爭模式。“全產業鏈”是指由田間到餐桌所涵蓋的種植與采購、貿易(物流)、食品原料(飼料原料)及生化、養殖與屠宰、食品加工、分銷(物流)、品牌推廣、食品銷售等多個環節構成的完整的產業鏈系統。全產業鏈是中糧集團提出來的一種發展模式,通過對產品質量進行全程控制,實現食品安全可追溯,打造“安全、放心、健康”食品產業鏈。全產業鏈模式是一種創新的商業模式,具有顯著差異化特點,可以形成競爭優勢,對手難以模仿。在這個模式下,把品牌、創新、渠道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大出口,同時全產業鏈讓企業資產在產業鏈不同環節的布置更加有效率,把企業的價值實現在產業鏈的不同環節上,將資源自然地向價值高的環節上集中;也可以提升經營效率,減少交易成本和風險,使企業更有競爭力。通過全產業鏈,中糧將內部的所有企業縱向打通、橫向協同,控制“從田間到餐桌”的各關鍵環節和終端出口,統領農業、食品產業鏈上的其他環節或其他企業,從而將中糧打造成為一個以消費品引領的、上下游結合、產業鏈打通的企業。
全產業鏈是中糧企業實力的體現,沒有長期歷史的積累,沒有資產規模和布局的基礎,一般的企業難以建立全產業鏈的業務模式。
1976年創始的三角集團,目前公司資產總計60億元,已經是中國最大的輪胎制造商和供應商,總生產能力3000萬套,服務于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每年有超過2000萬條產品銷往全球。三角集團目前的下屬企業,主要包括三角輪胎股份有限公司、三角(威海)華盛輪胎有限公司、三角(威海)華達輪胎復新有限公司、三角(威海)華通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角(威海)華安物流有限公司、三角(威海)華平綜合服務有限公司和三角集團華茂公司。下屬企業的主要業務為輪胎相關產業的生產能力,其次為生產高性能輪胎所需的活絡模具及模殼的研制、工程設備制作安裝等項目,第三是全國各地區經銷商或客戶及時運送三角產品的物流公司,最后是企業三產服務項目。從價值鏈來看,利潤最大的產品設計、品牌管理和營銷網絡等軟實力還不是企業的核心業務和競爭能力,尤其是三角并沒有控制天然橡膠等企業生產的原材料供應的能力,企業發展更是受國際市場原料變化的制約。
對于三角集團來說,打造全產業鏈或控制產業鏈的高端環節,是未來提升企業競爭核心能力的必然,但這注定是一個長期艱苦的探索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三角集團比中糧的實力要小很多,在沒有控制住產業鏈的高端利潤環節之前,三角注定無法進行全產業鏈的全方位經營打造。同時全產業鏈也蘊含巨大的經營風險,一環出問題,會導致全盤皆輸。
三角輪胎品牌的“破壞性創新”猜想
要想基業長青,保持企業長期競爭力,照搬競爭對手戰略的做法沒有出路,必須創新。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創新都成為口號的時候,真正能夠實現創新的企業寥寥無幾,大部分都是喊著創新的口號走著封閉的老路。
二十世紀上半葉熊彼特提出“破壞性創造”的理論,1996年,哈佛商學院的克里斯坦森教授提出“破壞性創新”的概念,把創新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在《創新者的困境》中,克里斯坦森證明,面對破壞性創新的競爭對手,那些大公司注定要失敗,因為它們不得不取悅于最有價值的客戶,而且別無選擇——它們受到重力一樣的力量牽引走向末路。
破壞性創新存在于各個行業。比如,在蘋果推出iPhone前,沒有多少人看好這個已經競爭白熱化的手機市場,摩托羅拉、諾基亞等同行的存在,讓人幾乎看不出來一款新的智能手機能有多大市場。而讓人驚訝的是,iPhone近乎完美的用戶體驗,使他在推出三年之后,仍然沒有競爭者能超越。iPhone的利潤方面,這個只做品牌和銷售的公司,據說可以獲得50%的毛利潤,而生產iPhone的富士康等公司,用龐大的生產線和80多萬的產業工人,換來的只是2%左右的利潤。
要市場不要工廠,對三角集團現在的經營模式完全是破壞性創新。對于三角集團這樣的生產型企業,在中國輪胎生產產業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生產能力并不重要,只要有好的品牌和大的市場,完全不需要自己投資太多的工廠,可以讓其他企業OEM。因為三角輪胎制造產業向上升級,必須要有更高的附加值,這就意味著三角需要更多的研發能力和知識產權,樹立高端輪胎制造業形象,并非借產能結構調整、企業整合等機會完成產業升級,而是通過研發,通過創新,為未來投資,保持技術上和經營上的領先地位。在三角輪胎的產業升級中,除了技術、渠道、管理、營銷、人力資源、生產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外,難度最大的是品牌提升。
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加劇的大背景下,在品牌競爭力日益決定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形勢下,品牌已經是跨國壟斷巨頭們攻破國際市場的一大利器,品牌已經成為中國從一個世界大國走向世界強國的入場券。而中國一直是制造大國,不是品牌強國。我們到世界各地都會發現,無論到哪兒都會買到“中國制造”的產品,但中國的名牌在全世界很難找到。中國傳統產品知名度的價值,并不是現代市場意義上的品牌價值。因為,沒有核心的價值理念,也沒有持續不斷的傳承關系,品牌價值就無法轉換提升進行精準的品牌定位,傳播,管理,服務,創新,文化等方面的系統化管理,才真正能讓企業品牌成功轉型。
三角輪胎在樹立高端品牌上,仍然有很多“破壞性創新”的機會。后起之秀想要短期內趕超行業霸主,就要走不尋常之路。當前中國市場,不但品牌定位同質化且很容易被模仿,推廣手段也會被模仿,對于產品質量在全球領先的三角集團,如何突破過去的傳統思維,在目前的品牌之外,重新打造一個高端的輪胎品牌,讓三角輪胎在同質化中體現自己獨特的差異化呢?
“破壞性創新”開創高端三角品牌
“三角”是全國輪胎品牌中第一個“中國馳名商標”,屬山東省重點培植的九個國際知名品牌之一。 “三角”牌輪胎先后通過了美國交通部質量安全認證(DOT)、歐洲經濟委員會產品安全認證(ECE)和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產品強制性認證(CCC),主要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是在三角集團參觀中我遺憾的看到,盡管三角攜無數榮譽和過硬的產品質量,但是在同一條生產線上,由三角集團生產的貼牌“固特異”品牌的輪胎和三角品牌的輪胎,在市場的售價上,價格差額幾乎到了1倍。在和三角輪胎高級副總裁呂富通交流中,呂富通表示:近年三角輪胎進行過很多管理創新、營銷創新和產品研發,無數的三角人為之努力,但真要走到價值鏈的高端談何容易?
我很認同呂富通的觀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就要有自己的高端品牌。連富士康這樣規模的企業,也僅僅是為他人作嫁衣。打造品牌的難度遠遠超過了一般人的估計,因為品牌的本質并非技術水平高,而是打造品牌者的想象力和品位,以及打動客戶心智模式的能力。品牌是一種文化,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歷史的積淀和長期的培養宣傳。高端品牌的塑造依靠歷史積累的記憶,讓行業本質沉淀在消費者心中。飛亞達集團總經理徐東升曾經對我說:打造高端奢侈品牌,關鍵是領導者的品味、修養和哲學思考能力,以及對美的感受和欣賞能力,而這些能力,恰恰是目前中國最缺的。
如何讓自己的產品成為有競爭力的奢侈品品牌,這個過程并不容易。賣的貴未必能成為奢侈品品牌。奢侈品的產品、顧客、產業都有其自己的特征,比如:稀缺性、高質量、高價格及支撐產品的品牌形象還有消費者和消費對象的關系。
要成為一個奢侈品牌,一個公司應當擁有一個強勢的基本品牌,這樣的品牌通常由一份聲譽和一個強大的形象組成。品牌若想成為奢侈品品牌,必須在品牌建立初期就確定奢侈品戰略。其品牌、產品設計、原材料的選用、產品制造以及在營銷、傳播、零售和服務等系列工作中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兼具經典和創新。如果一個消費者將一個品牌以一種自發的方式歸為奢侈品品牌,這時這個品牌才真正屬于奢侈品領域。每個奢侈品背后都有一個經得起反復推敲的故事和它足夠貴的理由。今天想躋身奢侈品品牌行列,有好的'出身'和足夠的金錢運營都是必不可少的。
同時,建立高端品牌和產品的質量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2006年5月,東風汽車隆重推出“東風天龍”。這款由東風與雷諾卡車、日產柴以及康明斯等多家公司聯合開發的產品,集當今世界先進技術于一身,上市不久就被“2006全國企業創新產品盛典”授予最具知名度創新產品稱號,并在一個全國性節油大賽中獲得8項大獎。然而,這個優質產品在上市之后的7個月里,天龍耗費了5000萬的推廣費用,結果銷量不到2000臺;而中國重汽之前推出的豪沃,上市后不到半年的時間銷量就突破了5000輛。2006全年,“豪沃”銷量接近25000輛。由此可見,生產優質的產品與在消費者心智當中建立高品質的認知是兩回事。
從理論上,三角輪胎如何才能打造成高端品牌呢?建立高端的品牌形象,很多時候需要大膽的手法,為品牌注入新的活力。我們知道,意大利的倍耐力輪胎是國際米蘭的主贊助商,屬于運動型輪胎,也是最早贊助F1的,讓喜歡飚車的人不在乎它的噪音,不在乎它過高的價格定位,毫不猶豫的選倍耐力。還有米其林輪胎,19世紀起源于法國,是子午線輪胎的發明者。米其林在顧客心目中屬于舒適性輪胎,抓地耐磨一般,但米其林的銷售額世界第二,僅次于普利司通。立志進軍國際品牌市場的三角輪胎,該如何定位自己的品牌呢?
一個企業的品牌定位應基于企業愿景、戰略、文化、核心競爭力等整體的考慮,而差異化是最重要的品牌戰略。如何使你的企業品牌在無數同樣的品牌中跳出來,讓消費者一下子看到,對所有品牌管理者都是極大的挑戰。我們看到輪胎人就想起了米其林,看到什么可以想起三角呢?品牌的個性化和豐富性需要獨特的手法來表現,這種表現,不是隨便找個明星代言就能引起消費者共鳴的,而是可以體現企業品牌的特征和獨特性且非常容易被消費者記憶、代表企業的品牌內涵的一個形象才可以。簡單,有時候是最難的。
為什么輪胎都必須是黑色的呢?高端的跑車能否有更個性彩色的輪胎來吸引潮流一代人的眼球呢?而這彩色輪胎,能否是三角高端品牌的破壞性創新呢?高端品牌當然意味著高價格,三角獨特的高端品牌用什么樣的故事可以改變消費者對新三角高端品牌的心理認知呢?在臺北市忠孝東路有一家“牛爸爸牛肉面”餐館。這個不到100平方米的餐館只有12張餐桌,卻有著每碗高達1萬元新臺幣(約2500元人民幣)的牛肉面,這種牛肉面每天最多只賣10碗,必須提前預約。同樣國內生產的衣服、皮包等,打上ck、lv等商標后價格就會飆漲百倍。牛肉面都能賣2500元一碗,三角輪胎的高端品牌能否一條高級汽車胎就賣10萬元呢?三角能否推出有獨特故事讓消費者心智接受的10萬元一只的輪胎呢?
回答這些提問,對于三角輪胎可能是一些異想天開的問題,而破壞性創新的源泉正是要突破傳統思維,從一切不可能的角度進行創新。破壞性創新的起點,看上去和胡思亂想沒有多少區別,而真正區別的,是對事物終點的把握。起點決定了終點,破壞性創新成功的企業,很多都是從車庫里面,從不可能開始,最后顛覆了行業格局甚至世界的。
領導者最需要的是洞悉未來的遠見,而破壞性創新,恰恰是對領導能力的最大挑戰。只有能夠超越過去的領導者,才能創造未來。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