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警惕“產能過剩”一直不絕于耳,但往往隨著經濟走出低谷,市場出現井噴便不了了之。本月初,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 />
近年來,警惕“產能過剩”一直不絕于耳,但往往隨著經濟走出低谷,市場出現井噴便不了了之。本月初,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司長陳斌在“2010年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明確表示:“汽車企業的快速擴張式發展加劇了產能過剩的風險”,“‘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堅決控制汽車產能過剩”。
一時間,“硝煙再起”,汽車產能,到底是抑還是揚?這一問題,在金九銀十來臨之際,開始撩撥整個汽車行業的神經。
新聞背景 產能過剩導致“消化不良”
用“擔心”來形容此次發改委“抑制產能”的起因最恰當不過。今年初,發改委委托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汽車產業政策研究室對汽車行業主要汽車企業集團進行的第五次汽車產能情況調查結果,國內20家汽車企業集團和10家骨干整車企業,2009年底已經形成的整車產能為1395萬輛,2015年年底規劃產能達到3124萬輛,這一數字幾乎是現在全球汽車一年總銷量6000萬~7000萬輛的一半。
2015年中國要那么多車嗎?世界能“消化”如此之多的中國車嗎?發改委看法顯然是否定的。陳斌表示:“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常態,出現產能過剩很重要的是市場信號不穩,企業很難預測市場需求,導致投資行為具有較大的盲目性。”
為此,發改委提出,“加強對汽車行業產能及產能利率的監測,適時向社會發布行業、產能、企業重組等信息;充分考慮土地利用率、產能利用率、生產新能源汽車以及兼并重組等條件”等措施抑制產能過剩,“將結構調整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企業聲音 有把握進行自我調節
對于發改委的“擔心”,業內人士則持不同看法。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咨詢中心主任徐長明接受采訪時明確表示,汽車行業沒必要談產能過剩,原因是:“企業和市場會進行自我調節,而且,汽車行業正常的產能利用率為75%,我國去年汽車產能利用率在120%左右,已經是超負荷生產。”
最近站在“風口浪尖”上的長安汽車備受“產能冒進”的指責,對此,長安汽車董事長徐留平表示,所謂“冒進”是長安在執行戰略。徐留平認為,凡是強的汽車企業都是大的,大的不一定強,強的一定大;而且,中國汽車才剛剛起步,2020年整體規模起碼能達到4000萬輛;所以,“2012年長安要擁有300萬輛產能,長遠目標則是500萬輛。”
某合資車企老總則表示:“在過去十年,中國汽車一直是往上走的,未來十年恐怕也是如此,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況且,多數車企也經歷過市場寒流與經濟危機,學會在沉浮中控制產能。”事實上,規劃產能不等于實際產能,新工廠有建設周期,工人招聘與培訓也需要時間,包括東風日產、南北大眾、東風本田在內的多數車企更愿意“合理的加班”,不會不考慮市場承受力盲目擴產,而一旦擴產則是有“市場可以消化”的把握。
專家看法 規模嚴重超出社會承受能力
今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在中國每千人擁有的汽車在60輛左右,而美國在800輛左右。大多數人樂觀認為,在未來,中國每千人擁有汽車數即使達不到美國水準,也能翻三番,達到每千人擁有200輛汽車,即產能突破3000萬輛。
從生產和需求的角度來看,中國生產出那么多車輛、購買如此之多的車輛似乎都不成問題,但年銷售3000萬輛以上的規模嚴重超越了社會承受能力。
每年新增汽車的成品消耗油相當于新建一個兩千萬噸級的煉油廠,這需要四到五年時間,投資200多億,中國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可是每年多增加千萬噸原油進口確實個大問題。陳斌表示:十一五規劃新增的一億噸左右的煉油能力幾乎被五年間新增的3500多萬輛汽車消耗掉了。
2009年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6.5萬公里,平均每年新增五千公里,但堵車現象日趨嚴重,最長“車龍”甚至達到上百公里。城市道路總長度27.7萬公里,人均擁有的城市道路面積僅12.8立方米。不僅北京、上海、廣州一線城市,就連武漢、南京、鄭州等二線城市,堵車等交通狀況也到了讓人難以忍受的地步。此外,汽車尾氣排放占空氣中氣態污染物的50%,一年中約四分之一的天數處于污染狀態。
預測未來 2000萬輛是靠譜的數字
2000年,美國在新車市場創下了1740萬輛的巔峰紀錄,但隨后十年不但沒增,反而逐年縮減。整個歐洲面積與中國相似,但最高紀錄也在1700萬左右。日本本土市場不大,每年約1000萬輛左右,再加上出口的1000萬輛,全體日系車最高產能也未超過2000萬輛。種種現象表明,2000萬輛是個難以突破的“產能天花板”——盡管過去十年,中國汽車創造了不少奇跡,但依舊沒有足夠的底氣能證明,中國是那個例外。
學習日本,將生產出來的車型銷往海外。根據數據,2009年全國實現汽車出口33.24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46%,其中乘用車出口14.96萬輛,比上年同期下降57%。2010年海外市場有所恢復,但即使是出口規模最大的奇瑞汽車,每月的規模也不到1萬輛。中國車企最主要的“戰場”不管以前,還是將來,仍舊是在中國。所以,不管你愿意與否,2000萬輛應該是中國所能承受的極限,同時也是一個比較靠譜的產能數字。
記者觀察
中國不需要那么多汽車
在美國、日本、歐洲,許多年輕人不再購買汽車,他們更愿意花多點時間騎單車、走路以及搭乘公共交通。記者曾采訪過德國一名剛畢業大學生,他說,他從小就被教育垃圾要分類,可見,環保理念在當地已深入人心,對于曾經給他們帶來輝煌的汽車,他們不反對,但也不支持——這恐怕也是中國為何輕而易舉登上世界第一市場寶座的主要原因。
中國也不需要那么多的汽車,尤其是城市,甚至不需要購買汽車,因為日漸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能快速的帶你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再者,環境與汽車之間的矛盾已日益凸顯,中國不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應該在汽車、人以及社會之間取得一個良好的平衡。假如,中國年產銷汽車4000萬輛,那就不要談什么平衡了,因為已無平衡可言,馬路上都是汽車,無論是高速路,還是國道,都將如此。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