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楊先生為了盡快消除新車內的皮革異味,在一家汽車裝飾用品商店買了兩瓶香水,“開始還覺得有香味,可用了沒幾天,竟感到有些頭暈,而且到了后來,一上車就條件反射般的頭痛。̶" />
消費者楊先生為了盡快消除新車內的皮革異味,在一家汽車裝飾用品商店買了兩瓶香水,“開始還覺得有香味,可用了沒幾天,竟感到有些頭暈,而且到了后來,一上車就條件反射般的頭痛。”楊先生說,后來到醫院就診后被告知是輕度“中毒”,這才知道是車載香水惹的禍。
無所謂真假產品 僅作裝飾
10月30日下午,記者來到了北京十里河汽配城。在汽配城里記者看到,很多汽車用品店的貨架上都擺著琳瑯滿目的汽車香水。半數以上的香水包裝上,都寫滿了外文,沒有任何中文標識。聽說記者要買香水,店里的一個小伙子領著記者走進了香水區,記者隨手拿起一瓶標價98元的香水,在裝香水的盒子上并沒有看到生產廠家和日期等信息,只在底部寫著“使用時若感不適,立即停止使用”等字樣。據店員介紹這款香水是薰衣草類型的,適合暈車人士使用。
隨后,記者又來到北京海淀區馬連洼附近一家專門賣汽車配件的商店,這家商店里的香水價格要便宜得多,最貴的只賣到55元。當記者要求聞一聞香水的香味時,商店老板直接從柜臺下拿出了一個裝有大半瓶黃色的液體玻璃瓶。面對記者詢問的香水生產日期、質量保證等問題時。該店老板直截了當地說:“都沒有,那些汽車維修店、美容店用的也都是這種香水,只是在加到香水瓶里面的時候你看不見罷了。不信你聞聞,味道都差不多。”最后,記者以不放心為由,離開了該店。
走訪過程中,記者隨機采訪了正在選購汽車用品的消費者,大多車主表示,不知道有真假香水之分。在汽車裝飾店面里,記者看到不少市民仍熱衷于一些價格低廉的產品,盡管存在“香水有毒”的質疑,卻絲毫沒有阻擋市民購買的腳步。一位車主表示“會選購仿冒品”,因為真假香水從氣味、外型、包裝上都差不多,但價格卻便宜一半以上,“無所謂真假,主要是起到裝飾和清香劑的作用。”
但也有消費者表示,“以前就聽說過汽車香水有毒,尤其是車載香水魚龍混雜的現象比較普遍,所以我一般都使用活性炭作為替代品。”
仿冒品猖獗肆意 欲訴無門
記者發現,市場上銷售的許多貼著“洋標志”的車用香水均為“三無”產品。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市面上的車用香水90%以上都是“三無”產品,一般是用工業酒精勾兌的。“這樣的劣質香水不僅達不到提神醒腦、凈化空氣的作用,相反還會二次污染車內空氣,分散駕駛員的注意力,影響行車安全。”
更有知情人爆料,很多香料廠能提供各種香味、各種等級的香料,商販只需買玻璃瓶子,再請人做包裝,然后到香料廠買很次的香料,回家自己灌裝就可以。據稱,制作仿冒汽車香水的工藝特別簡單,成本極低,每瓶的成本不過幾元錢,然而經過裝瓶包裝后,身價徒增幾十倍。
“因為成本低,所以這些商販利用他們的價格,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可氣的是不少買仿制品的消費者,都覺得真假香水聞起來味道都差不多,相比之下正品的價格就太貴,顯得不太劃算。”北京亞運村車市的一家汽車用品公司銷售人員陳先生無奈地表示,“市場不規范,我們正品的生意也不好做,很無奈。”
在一家小飾品店,記者仔細觀察了這里銷售的多款較為暢銷的國外品牌香水,這些產品包裝上的產地一欄寫著“日本、巴黎”等字樣,如果不是老板介紹,記者從外觀上根本區分不出來香水真假。老板說:“這些全是從廣東進的”。
那么,仿制的香水和正品有什么不同?店家表示,正品的香味能持續兩三個月,仿制的只能維持一個多月,“有的仿不好可能會有點刺鼻,但我們這里的是高仿,跟真的差不多的。”如此不同,難怪消費者會選擇價格低廉的仿冒品。但真假產品的區別是否真的僅限于香味的持久性?
未納入管理條例 亟待規范
[分頁]對此,有關專家建議,除了有關部門應盡快規范整頓汽車香水市場外,消費者購買時也應謹慎。新車到手,不要忙著為愛車裝飾,對待車輛要像對待自己的另一個家一樣,最好在近半年內,都別往車里堆東西,多開窗透氣,晚上停車關窗了,車內擱些竹炭包,或者就放柚子皮,也是祛除異味的好方法。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