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統計顯示,今年前11個月國產汽車產銷雙雙超過1600萬輛,預計全年汽車產銷將超過1800萬輛,穩居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國和最大的新車銷售市場。
經歷了首破千萬輛的2009年和更加瘋狂、直逼2000萬輛的2010年,中國車市在連續兩年的狂飆之后將駛向何方?
作為“十二五”開局之年,2011年中國汽車產業將面對更加嚴峻的轉型和升級的考驗。一系列的外部政策和競爭環境都在發生或醞釀激變。面對這種從“順境”到“逆境”的變化,中國汽車業要勇于抓住轉型升級的“倒逼機遇”,著力解決汽車工業大而不強的頑疾,在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領域和傳統內燃機汽車自主創新兩條戰線尋求突破,加速進行產業轉型和升級,促進我國汽車工業又好又快發展。
連續兩年在政策“順境”中的狂飆,雖然凸顯了中國汽車業數量膨脹的奇跡,但并不能掩蓋其所處產業鏈低端的窘境與結構性產能過剩的風險。與此同時,汽車產銷高速膨脹為大城市帶來的交通擁堵、空氣污染以及能源安全問題接踵而至。
財政部28日宣布,經國務院批準,自2011年1月1日起,將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統一按10%的稅率征收車輛購置稅。此前,北京緩解擁堵系列政策出臺,政策由過去的“不限制擁有”一百八十度掉頭,每年限發24萬個牌照免費搖號上牌,意味著明年北京新車和二手車市場規模將驟然大幅萎縮。這無疑是從國內最大的終端消費市場層面給汽車產業來了一腳剎車。
明年,北京的停車費也將大幅上漲。而在國內最近一次的成品油調價中,北京93號汽油每升的價格已“破7(元)”,用車的高成本時代悄然而至。
當然,從國民經濟發展的長期前景看,我國汽車消費在未來10年中增長的主基調應當不會發生變化。我國二線、三線、四線城市及農村市場仍有巨大的市場容量,城鎮化的進程也必然伴隨汽車消費的增長。因此,汽車業面對臨時性刺激政策的退出,要調整好心態和狀態,理性回到原點,積極面對市場競爭,不靠政策而靠品質和服務爭奪市場份額。要充分利用“逆境”帶來的轉型升級的“倒逼機遇”,促進汽車業盡快做強。從這個角度看,“逆境”也有其利。
“未來10年是我國汽車工業由大到強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有信心,有目標,要明確我們的戰略任務。”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張小虞近日在第七屆中國進口汽車高層論壇上表示。對于中國汽車業來說,“十二五”的首要目標無疑是做強。
如今,幾乎所有的跨國汽車企業都將中國當作最重要的市場。但在繁榮的“數量”之下,中國汽車產業的“質量”軟肋并沒有消除,產業結構調整任務依然艱巨。跨國汽車企業賺的是設計、新材料、新技術的錢,而中國企業目前主要承擔的是生產商的角色。縱觀國內百余家整車生產企業,無一不是始終在汽車制造業產業鏈低端踱步徘徊,鮮有在自主品牌方面躋身高端的企業。
“越來越多地不靠政策,按照市場導向基本規律發展產業,這個產業才有希望。無論在困難還是發展順利的時候,我們的企業都要經過市場春夏秋冬的考驗。”張小虞表示。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