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彈指一揮。
轉瞬間,中國汽車工業就走完了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2001年到2010年。2001年中國汽車工業開始面對加入WTO的挑戰,被認為挑戰大于機遇。時至2010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中國汽車工業等待蝶變。
10天后,中國汽車工業就將邁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人總喜歡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作為一個時間節點的闡述,來寓意這個時間點既是結束也是全新的開始。
黃金十年
回顧中國汽車工業這十年,是一個值得記錄的黃金十年。中國汽車市場由小變大,并成長為今天的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這比原來普遍預測的2015年提前了5年;中國的汽車企業由一個面目不清的蛹蛻變成今天光鮮亮麗的彩蝶,跨國公司在中國排兵布陣,自主品牌迅速發展,新車型、新技術如雨后春筍;整個中國汽車工業,在中國加入WTO之后,從一個最令人擔憂的產業變成一個最令人振奮的產業。
兩大推動力主宰了這十年的發展,一個是中國加入WTO,融入全球化;一個是轎車進入家庭,成就了中國汽車工業的井噴式發展。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會長張小虞回憶,從1994年到2000年,汽車工業幾乎沒有增長,低速徘徊,1992年中國汽車年產銷就達到120萬輛,一直到2000年才達到200萬輛,這一個臺階就用了8年。
1992年開始,張小虞當時所在的中汽公司開始參與關貿總協定的談判,后來變成WTO的談判。之后其到機械部接著談,談的主要內容就是汽車業的保護。當時把整個中國經濟產業分為三類,分別是挑戰大于機遇、機遇和挑戰并存和機遇大于挑戰,汽車工業與農業、金融業等一起,劃為第一類。
1998年、1999年的時候,中國汽車工業看起來真是過不去了,全行業虧損,一汽、二汽(東風汽車)發不出工資。1999年到了低谷,這時苗圩受命于危難之時,擔任東風公司總經理。苗圩曾回憶,當時可眼見滿山遍野擺的都是車,就是賣不掉。時任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到東風考察,眼看著他們過不了年,后來拍板,軍隊買了兩萬輛,這才發了工資,過了年。
就是在這種形勢下,2001年汽車工業馬上就要應對入世的新挑戰,而且那時國民經濟又在連續的調整中,情況令人擔憂。當年,張小虞等參與談判的人員,強調汽車行業要保護8年,以轎車為代表的關稅不得低于30%。最后談下來是六年半的過渡期。
然而十年后的結果顯示,當年擔心的情況并未出現,甚至正是當年的決定,將中國汽車工業推上了發展的快車道。而這也正是本刊將2001年作為中國汽車黃金十年起點的原因。
轎車進入家庭
轎車進入家庭讓市場的結構發生了根本的變化。2000年中央關于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終于提到“鼓勵轎車進入家庭”這一具有深遠意義的建議。在此之前,有一個漫長的歷程。1985年,中央在第七個五年計劃建議里,第一次提出要把汽車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來發展;1987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牽頭,在湖北十堰開了一個汽車發展戰略研討會,提出必須要發展轎車工業,但是轎車進入家庭還沒有提上日程。
盡管在1994年頒布第一個《汽車工業產業政策》時,專門有一句話,叫“政府鼓勵個人購買汽車”,當時還不敢寫轎車,而且還有一句話“在適當的時候根據經濟社會和汽車工業的發展,制定相應的消費政策”,此后就停留在這一句話上,沒有再往前邁此。
2001年,轎車開始進入家庭。從那時起,轎車的產量就從60萬輛開始攀升。轎車占整體保有量的比例,從2000年的30%左右增長到2009年的65%。以2000年作為一個原點,那一年中國全部的汽車產量是200萬輛,其中轎車只有60萬輛,到今年中國汽車年產銷已經達到1800萬輛,轎車近1200萬輛。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產量增長了8倍,其中轎車的產量大概增長近19倍。
[分頁]產業飛躍
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真正形成了中國汽車業的市場化、全球化競爭格局,也帶來多元化資金的高強度投入。當年,經過長久的醞釀,在國家多方考慮后,決定放開汽車工業,徘徊在政策堅冰之外多年的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拿到了準生證,民營資本、自主品牌有了實際的概念,誕生了今天活躍在中國大地的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
在產業投入方面,張小虞介紹,錢大概分為幾類,銀行貸款不到10%;國家的財政撥款主要是國有企業研究開發,買檢測設備,不到1%;其他大部分是外資的投入,企業自籌,還有資本市場上的資金。
從2001年到2005年,統計到的汽車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為2350億元,這相當于前面四個五年計劃20年累計投資的總和。從2006年進入“十一五”規劃算起,按照現在看得見的數字,大概每年的投資都在上千億元,2008年的固定資產投資為2900億元,2009年超過6000億元,今年的統計數字還沒有出來,但早已比前面25年的累積還要高。
合資企業的貢獻不可磨滅。按合資企業的規定,合資期限有的是10年,有的是15年,利潤不分紅,技術拿進來。以北京現代為例,它本身的資產增值不分紅,或者分一部分。像一汽大眾一年100多億元的利潤,分一半,留一半作為發展基金,兩家同股比的增值。中國汽車的產能從200萬輛到1800萬輛就靠這種多元化的自身投入。
三大巨變
總結過去的十年中國汽車產業巨變,有三點。第一,“轎車可以合資”的開發政策不斷完善,中外合資企業的產品,由20世紀80年代把退市的產品拿到中國,變成了拿來全球同步的產品,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大眾公司把渦輪增壓缸內直噴的最新發動機技術拿到中國,引發各合資品牌紛紛引進先進的動力總成,推動了中國汽車業節能減排的大幅進步。
第二,這十年,消化吸收已經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主要是零部件的消化吸收。這方面中國取得了重大的質的變化。
第三,自主創新漸成為主流。中國轎車的自主創新、自主品牌實質上的發展就是2000年以后開始。現在中國自主品牌的轎車份額達到30%,乘用車加上微車是46%,在商用車領域占有率為85%以上。
可以說,過去十年,中國汽車業從一個計劃經濟的活化石,變成中國經濟中發展最市場化的產業之一,中國老百姓也從中獲得最大的實惠。
當然,中國汽車工業這十年歷史發展最好時期,也留下了一些遺憾。例如,中國汽車市場由小變大,但卻不強,寄希望的“市場換技術”合資,奠定中國汽車工業基礎的同時,核心技術缺乏、競爭力缺失;自主品牌向上仍然艱難,更多停留在中低端車;并因措手不及的增長,讓中國必須提前面臨環保、交通等問題的加劇。
但從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這些又不可避免。要知道,正是這樣的發展,讓今天的中國汽車新十年有了高達1800萬輛的起點。也正是這些問題,讓中國汽車工業的十年啟示錄分量更重,意義更為深遠。而摸著石頭過河帶來一路走來的不確定性,或許也正是中國汽車的活力所在。
一直以來,車展就像一面凸透鏡,用自己獨特的曲率記錄著行業的發展。于是,當時鐘撥至2010年年底,位列中國第三大車展的廣州車展(微博),被意外賦予了新的意義。它既是過去十年的總結和盤點,又是下一個十年畫卷的開啟之年,還是中國進入汽車社會的真正探討之年。
我們希望能夠透過那些光怪陸離的車展,嘗試著去厘清行業的潮流與變遷,去探討中國汽車工業新走向。我們相信,下一個十年,中國汽車業仍然有著更多的憧憬、愿望以及夢想。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