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關于進一步推進首都交通科學發展加大力度緩解交通擁堵工作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征集意見已經結束。在為期一周的意見征集過程中,市民可通過信函和傳真方式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將" />
日前,《北京市關于進一步推進首都交通科學發展加大力度緩解交通擁堵工作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征集意見已經結束。在為期一周的意見征集過程中,市民可通過信函和傳真方式反饋的意見和建議,將由交通部門匯總。
但北京市交通委并未公開市民提出的建議,其新聞發言人也未接聽記者電話。公眾只能通過交通委網站的“建議咨詢信箱”管窺市民對于《征求意見稿》的看法和建議。
在一周時間內,這個信箱共收到22條治堵建議。網民表達了對改革公交、地鐵、公車等方面的意見。同時有五位網民提到了“小汽車乘員”問題,認為“拼車”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應該合理化。這顯示民眾十分關注,公共路權資源應該得到合理充分運用的愿望。
網民姜威說,國外的實踐證明,拼車是個比較好的方法,既提高了車輛的有效使用率,又可以使在買車與不買車之間徘徊的人,考慮暫時不買車……切忌動不動就以“黑車”論處, 使有心做好事的人不敢做。
丁濱元建議,小汽車出行,乘員多的與只一個駕駛員的,(應)給出不同的政策。例如:小汽車在二環上和二環以內,在擁堵時段,車上只有駕駛員一人的禁止通行;含駕駛員二人的,收取擁堵費;含駕駛員三人及以上的不收費。在其他時段,車上只有駕駛員一人的收取擁堵費;含駕駛員二人及以上的不收費。
此外還有市民認為,“星期一至星期四,二、三、四環主路早晚高峰時間禁止機動上一人進入主路,必須兩人或兩人以上”;“ 小車占用道路資源太多,分配不公平”;“ 大力鼓勵機動車拼車出行”,因為“明明能坐4個人的車,多數情況下只坐一個人。其他的人寧可再開3部車,也不拼車。如果都這樣利用交通工具,過于奢侈了!”
北京工業大學交通研究中心教授陳艷艷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采訪時也認為“應該支持拼車”,但需要政府承擔更多的監管責任和引入商業保險的經濟手段來規避其中的風險。“拼車可以提高小汽車的使用效率,但是目前拼車沒有一個合法的身份,這也使得安全性等方面的問題無法得到保障。政府可以提供一個信息平臺,市民注冊登記身份信息,保障過程的規范化,然后保險公司與市民簽訂協議承擔事故風險等。此外,拼車可以收費,大家分攤用車成本,但不應該以盈利為目的”,她說。
值得注意的是,市民提出建議中,很多涉及運用行政命令手段限制私家車和公車的使用,而不是采用更靈活更具有彈性的經濟調節手段。
陳艷艷指出,行政性手段只能在短期內使用而不適合長期使用,買車和用車的選擇權應該更多的掌握在公眾手中,政府通過一系列措施調整小汽車的成本,讓公交出行更具優勢。長期的政策要根據交通需求情況、交通壓力來動態調整。比如停車收費可以階段性的調整,根據交通的實際情況或者升高,或者降低。同時,將長期措施和短期措施結合運用,改變交通擁堵的現狀。
據了解,市民不愿采用公交出行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北京的公交系統不夠好,不夠方便。網民侯勇說“如果我們的公共交通準時、舒適(現在是擁擠、亂)的話,沒幾個人會開車的,除了公車。”他認為公交優先發展,應該:一,提高公共交通的覆蓋范圍,讓大家有車坐、便利乘坐;二,提高公共交通的準時性,“別總是一等就半個小時,在馬路上不是被曬死就是被凍死”;三,提高公共交通的舒適性和服務態度;四,提高公共交通的換乘效率。他認為,現在的地鐵和公交換乘不便利。
對于,征集意見之后,《征求意見稿》可能發生的改動,陳艷艷表示,“搖號上牌”是控制規模最直接的辦法,短期內可以采取。但是對外地戶籍人士購車用車的限制值得商榷,“北京這個城市應該是具有包容性的,應該允許有需求的外地人買車、用車,不能違背城市一體化的方向。”她說,從反應來看有爭議的點可能會被改動,比如外地戶籍(限購)和限行。在短期內政府為了控制規模也可能重提實施限制購買。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