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年底不到一個月,中國汽車市場的數字用“高燒”形容一點兒不為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乘用車需求呈現快" />
距離年底不到一個月,中國汽車市場的數字用“高燒”形容一點兒不為過。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乘用車需求呈現快速增長,當月銷量接近134萬輛,再創歷史新高。1.6升及以下乘用車市場份額連續四個月提升。今年全年汽車銷量達到1800萬輛已成定局。這種從去年開始連續突破預期的勢頭在任何國家都是“空前絕后”的。在此“高燒”之下,已經有人喊出:到2015年,中國汽車年產量可達到3000萬輛。這意味著汽車市場也要相應達到3000萬輛的容積。
可是,市場真的能一直“高燒不退”嗎?
首先,去年和今年汽車市場的跨越式猛增的最大動力來自政策。從節能減排到購置稅減免到汽車下鄉,政策推著汽車從一線城市“蔓延”到二三線直到四五線城市。汽車企業好像如夢方醒一樣,各大汽車集團紛紛推出微型車、小型車,“蜂擁”擠進中小城市,推出中低端產品,產能擴大、車型增加、網絡擴張。試想,一旦政策“抽身”,近兩年支撐車市高增長的二、三線、四、五線城市的銷售增量很可能放緩,市場需求減少的空間會有多大,目前還不能確定。
其次,近兩年受汽車保有量增加之“累”,國內大中城市道路交通擁堵、能源緊張、環保問題日益突出。以北京為例,從2009年至今,北京市新車數量激增,平均每天有1000輛新的私家車涌向街頭,進一步加劇交通擁堵狀況。本周一,北京市治理交通擁堵綜合措施開始征求民意。在公布的北京市治理交通擁堵綜合措施中提到,將按照公開無償原則調控年度小客車增速。北京市各級黨政機關、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不再增加公務車指標。在此基礎上,在一段時期內,按照“公正、公開、公平”和無償原則,合理調控單位和個人年度小客車增長速度,抑制小客車過快增長。這意味著之前一味放任汽車保有量增長的做法將有所調整。
種種跡象表明,汽車市場需求將發生變化,優惠政策的退出和購買條件受限所引發的年底車市“高燒”將退去,明年車市一定會回歸到正常的業內人士稱為的“剛性需求”水平內,將會引發一連串變化。
市場需要保持供需平衡。至少在目前看,明年汽車市場的需求不會像今年一樣能夠保持高增長。當高增長帶動的車市停滯下來的時候,以前隱藏的問題會暴露,引發連鎖反應。最先有可能出問題的是汽車價格。受近兩年車市增長壓力,汽車廠家的銷售網絡擴張迅猛,經銷商數量增加,商家單靠銷量盈利。一旦市場需求減少,而廠家的產能并沒有相應減少,會向經銷商壓庫,車商大量資金壓在庫存車上,又銷售不出去,“腹背受敵”之下,為盡快回籠資金而低價拋售庫存車,甚至導致經銷商資金鏈斷裂,現在已經有實力雄厚的車商覬覦對手,準備明年兼并。
商家如此,廠家亦然,明年車市“危”在眼前。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