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后限行停止幾天,回歸正常出行的廣州機動車得到了短暫自由。歷經一個月的“煎熬”,廣州人的開車習慣已經從無奈、折磨到適應了新的節律。有人說,以后廣州很有可能學習北京那樣每周按車牌限行一日,這個消息可謂是承接了亞運單雙號限行的政策。民眾心理也正處于關口之上,觀望躊躇。
歷經限行的煎熬,許多車主都是在恍惚中度過的。這種有一天沒一天的行車方式,已經讓許多有車群體產生對車輛有逐漸疏離的感覺。另一方面,對公交地鐵的重新回歸,也強化了這種“汽車無用論”的幻覺。并非汽車真的無用,而是有汽車卻用不起來,管制壓力下,天生自由的私家車變得最不自由,取而代之的是被嚴格安排的出行。
廣州市政府今年9月在答復省政協委員的提案時就表示,為緩解擁堵,廣州將研究針對小汽車的每周限行一天或單雙號限行措施。預計小汽車每周限行一天可減少1/5的車流量,單雙號限行可減少1/3的車流量。不過,學習北京做法,必然也會產生像北京那樣的結果。在奧運后實現每周一天限行,結果是有錢人買兩輛車甚至買幾輛車。交通沒明顯改善,車卻對抗式的增加。
因為限行,廣州街頭還算順暢,但是亞運后若繼續限行,會令市民產生假象:認為廣州車輛不多。這樣就會導致更多的市民買車,其結果將會和北京一樣,造成汽車保有量大幅上漲,沒幾年就會和沒限行一樣擁堵。
汽車從誕生之日起,就是為城市服務的,所以車和城市有著無法割舍的榮辱與共的患難關系。車越多,城市越擁擠,但是沒有一座城市能離開汽車。因為汽車創造出私人的安全空間,這對處于擁擠社會的城市人來說尤為重要。如果限行,等于將富裕起來的城市人拋回到平等的百姓空間中,這對社會來說是環保,對個人生活來說卻是倒退。畢竟公共交通和私家車是兩個世界,公交再豪華,始終都不受自己意愿控制,更何況,我們的公交地鐵遠遠未到讓人心滿意足的程度。
可以說,政府無論如何限行,都不會阻擋人們買車和擁有車的意愿。只要還有用車的空間,大家必然會義無反顧地買車。真正能限制人們購車的,還是要靠經濟的自發機制,這就是高昂的停車費、擁堵費、油費等費用。如此私人用車成本被社會推高,用車慢慢就會回到公司用車、老板用車、官員用車的老路上。盡管市民會無限抱怨,但對社會貧富不公卻無法改變,結果就是富人才能用車,普羅大眾用不起車,城市自然就不會再擁擠了。當然,這個過程會漫長而又讓人無可奈何。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