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能源汽車既為國策,也應當是國有企業孜孜以求的戰略,必須有長遠、面向市場的投資規劃。
五年規劃期末總是各方大加總結之時。一汽年前曾發布一條消息,稱“十一五" />
發展新能源汽車既為國策,也應當是國有企業孜孜以求的戰略,必須有長遠、面向市場的投資規劃。
五年規劃期末總是各方大加總結之時。一汽年前曾發布一條消息,稱“十一五”期間,累計投入研發費用129億元,開發出400余種車型,擁有1000余項科研成果,獲部級以上獎勵300余項,擁有專利1028項。其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投入研發費用達3億元,獲得65項專利、有38項發明專利獲得美國專利局授權。
相信這一表述旨在說明一汽在過去5年的研發成績。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3億元的研發投入,于當前熱火朝天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態勢而言,顯得有點突兀。3億元僅是一汽“十一五”129億元研發投入的2.3%,3000輛奔騰B50的銷售收入。這看起來有點少,盡管它已換來多項專利。
有不少報道提到過,中國車企對新能源汽車的投資,相比通用、豐田等國際巨頭,有如滄海一粟。像通用汽車單單在雪佛蘭Volt增程型電動車的研發,就花了7.5億美元,相當于50億人民幣。2009-2012年,通用在推進新能源戰略以及先進驅動技術研發及商業化方面的投入資金預計為29億美元,約合192億人民幣。
國際巨頭有沒有對新能源汽車投入這么多,那并不是個嚴重的問題;但國內巨頭投入如此之少,確是個嚴重的問題。盡管國家提出新能源汽車戰略之后,各大集團在“十二五”規劃之中均大幅提高了相關投入,但國內外差距仍是明顯存在。
新能源汽車被視為中國汽車業可以“彎道超車”的機會,而這需要及時巨額投資。并且在技術和產品研發上,投資的主體應該是企業。如此才能顯示強弱之分,激發市場競爭。而在目前的汽車業格局中,大型汽車集團之所以對新能源汽車投入不足,原因之一是看不到即時的市場效應,不能產生明顯的業績。這對于任期有限的國企掌門人來說,也即不能產生致命的誘惑力。
此前大型國有企業更多依賴于合資賺錢,而對發展自主品牌較為吃力,或者也有同樣的原因在作怪。而對于發展自主品牌的大戰略而言,某種程度上合資只是一種策略。同樣,發展新能源汽車既為國策,也應當是國有企業孜孜以求的戰略,必須有長遠、面向市場的投資規劃。
攻克這個難題,國內主流企業,以及國內外企業,也應當結盟互助,集腋成裘。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