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指出,今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各級黨委、政府和紀檢監察機關堅決查處違紀違法案件,著力解決反腐倡廉建設中人民群眾反應強烈的突出問題,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新的明顯成效。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黨風廉政建設仍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艱巨。
會議強調,要集中力量解決反腐倡廉建設中人民群眾反應強烈的突出問題。要深入推進專項治理工作,繼續深化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和“小金庫”專項治理,深入開展慶典、研討會、論壇過多過濫問題和公務用車問題專項治理。要促進領導干部廉潔自律。要嚴肅組織人事工作紀律,匡正選人用人風氣。要加強基層黨風廉政建設,著力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
專家觀點:“可用GPS監控公車使用”
從1993年開始,我國開始嘗試公車改革試點。當年,廣東省東莞市沙田鎮率先開始取消領導干部的公務用車,改發交通補貼。車改當年,沙田鎮的交通費用節約率就達到54%。
2002年,山東省泰安市將各機關公車交由機關公車管理中心集中管理,統一調配使用。
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取消機關一般公務用車,按月按人發放交通費用補貼。
今年1月,云南省昆明市也在主城四區內率先實行公車專用卡定額包干管理試點,據稱每年可節省交通支出2588余萬元。
北京大學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李丹陽總結,目前各地的公車改革試點主要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原有公車統一集中到一個管理中心名下,機關領導、辦事職員用車需要向該中心申請。另一種方式是進行貨幣化改革。政府各部門各級官員享受一定的交通補貼,徹底與公車分離。
“從現在改革的效果看,這兩種方式都有各自的弊端。”李丹陽認為,第一種方式由于公車管理部門仍然隸屬于機關名下,在派車時仍然會根據機關領導的好惡派車,有的時候具體辦事的職員用車用不到,而機關領導仍然公車私用。第二種方式如何確定補貼標準有一定難度,容易被社會認為是新的腐敗發生源頭,多年來社會對此一直爭論不休。
李丹陽認為,西方國家公車使用很少,主要因公務員人數沒有中國這么龐大,另外管理上也非常嚴格,他們會用GPS等多種高科技手段監控公車使用,國內也可以效仿。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