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接二連三上演的車內空氣污染維權事件,讓越來越多車主認識到這個潛在的”健康殺手“。日前有消息稱,目前環保部門計劃對2012年3月起實施的《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進行修訂,使其成為一種強制標準。
不過,即使《指南》成為強制性標準,也只是使車內空氣質量狀況比過去好一些,而并不足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根據去年年底一項權威檢測,目前90%以上新車都能夠達到《指南》標準,這與大部分車主的真實感受相去甚遠。為什么人們對于車內空氣污染的感受,與權威的測量值差距那么大?
推薦標準有望上升為強制性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一直缺乏一套明確的車內空氣質量標準,直到2012年3月《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的出臺。不過,由于該《指南》只是一個推薦性標準,不具有強制性,因此實施一年多時間以來,對車內空氣質量的改進非常有限。
去年下半年300名車主投訴梅賽德斯-奔馳C級車內甲醛超標4倍的事件,以及今年3月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曝光奧迪、寶馬和奔馳車內使用的阻尼材料污染車內空氣等事件,引發外界對車內空氣質量廣泛關注。
調查顯示,多達90%的人士認為政府應該立即出臺車內空氣質量安全的強制性標準,因為這事關民眾健康,刻不容緩。
在各方呼吁下,《指南》規定標準上升為強制性標準,即將成為現實。南都記者從國家室內車內環境及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獲悉,車內空氣質量有標準無執行的尷尬即將終結,目前環保部門正準備對《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進行修訂,預計2015年將出臺乘用車內空氣質量的強制標準。
可以預期,一旦《指南》上升為行業強制性標準,將有助于改善車內空氣質量狀況,但這種改進能有多大,目前來看并不樂觀。
為何九成新車空氣能達標?
因為《指南》面臨標準較低的問題。根據《指南》,目前我國是按照H J/T 400-2007的采樣測量方法,該方法面臨兩大問題:一是監測溫度等環境與真實使用狀況下有很大差異(該方法是在25攝氏度下檢測,實際車輛溫度經常超過50攝氏度),二是檢查污染物范圍有限,僅包括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八種物質。
正是《指南》標準較低,使得現有汽車產品達標并非難事。事實上,去年年底,京、津、滬、穗等22地消費維權單位聯合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首次依據《乘用車內空氣質量評價指南》開展了汽車室內空氣質量比較試驗活動。結果顯示,25個汽車品牌的43個在用車型,車內空氣質量狀況達標率為93.02%,只有3輛樣車的車內揮發性有機物濃度超標。顯然,這一檢測結果與多數車主實際感受有很大出入。
目的狀況也意味著,如果《指南》不重新修訂,即使它上升為強制性國家標準,其意義也只是象征性的,對于改善目前車內空氣污染嚴重的狀況幫助不大,因為絕大部分產品稍作改進都能輕松過關。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