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與PSA簽署入股框架協議后,雙方合資公司神龍公司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內部人事隨之發生了大規模的調整。
最重要的調整是東風雪鐵龍易帥,由原東風標致銷售部部長陳曦接任。據神龍公司內部人士稱,原東雪代總經理王濤和此前因病修養半年多的總經理潘家年都將調任神龍公司。最近半年,東風雪鐵龍還進行了從公關部到市場部等負責人的職位變動。
神龍在去年發布“三年倍增”計劃,預計到2015年銷量達到80萬輛后,加緊了多個方面的布局與調整。“這次人事調整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上述神龍汽車內部人士稱。
不過,神龍在低迷發展多年后,在中國整體市場發展迅速和東風集團旗下東風日產等合資公司銷量飆升等因素刺激下,提出進入快車道的口號。“但因為與法方的權責并沒有完全清晰,以及急于求成心理驅動下,神龍的發展出現一些混亂局面。”接近神龍的人士稱。
神龍總經理邱現東面臨的現實問題是,神龍公司以及雪鐵龍和標致品牌都提出了具體的發展計劃,戰略目標很難清晰,但在執行過程中卻問題不斷—“老公司”神龍汽車因為磕磕碰碰的企業文化,要扭轉原有的運營模式遠比新公司艱難。
復雜的內部整合
2010年,神龍汽車提出“5A計劃”后,神龍就開始在明晰與法方責權、營銷管理架構、渠道、人事等進行斷斷續續的變革,但持續了三年依舊沒有最終理順。
當年,神龍公司設定了五年把銷量做到75萬輛,市場占有率達5%的目標;法方提供12款全新產品,承諾適當放權銷售,給中方團隊發揮的空間。不過,2011年神龍公司中高層的更換中,法方被認為仍沒有放權,控制了銷售部門的人事。
雙方的隔閡還體現在進口車渠道整合上。2012年,神龍公司和PSA中國簽署進口車合作協議,將東風雪鐵龍、東風標致兩大品牌的進口車銷售業務納入到了神龍汽車的銷售體系之中,旨在統一雪鐵龍和標致在中國的市場次序。
但截至目前,雙方的初衷并沒有如愿以償。有部分獨立的進口經銷商仍然不賣國產車型;而標致和雪鐵龍的經銷商,也對賣進口車沒有興趣。兩個品牌的進口車年銷量不到3000輛。
對于神龍20多年形成的企業文化,曾掌管神龍汽車八年的現任東風汽車副總經理劉衛東說,雙方在不斷碰撞、摩擦、斗爭,在爭吵中學會信任。
不過,最終解決辦法可能通過東風在股權上絕對控制神龍搞定。PSA最近三年陷入泥潭給了東風機會,據2月19日PSA發布的2013年年報顯示,PSA汽車業務實現營收365億歐元,同比下降4.8%,凈虧損達23.17億。東風在一天前決定投入8億歐元持有PSA 14%的股權,間接為其在雙方合資公司中爭取了更多的話語權。
不久,神龍內部醞釀多時的人事調整浮出水面。東雪代理總經理王濤調任神龍任公關行政部部長,原神龍公關行政部部長孫萬湘出任神龍第四工廠項目籌備負責人;現任神龍公司黨委副書記袁綱將出任東風鴻泰黨委書記,據接近神龍公司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稱,接任者是原東雪總經理潘家年。
有業內人士表示,這次人事變動目前難以看出神龍公司高層的真實意圖。按照2012年神龍公司的雙品牌整合方案,東風雪鐵龍、東風標致兩個商務部中保留的職責主要涉及市場、銷售、服務,但此次人事調整主要涉及的東風雪鐵龍,去年銷量達到28萬輛,增幅高達26%,銷售業績并不差。
銷量決定神龍走向
2012年,PSA在歐洲的銷量仍占全球銷量的58%,根據規劃,到2015年PSA歐洲以外地區的銷量要占50%,其中主要來自于中國市場。
但在提出“5A計劃”后,神龍公司的銷量增長并不穩定。2011年銷量只有40.4萬輛,同比增長8.24%,沒有完成年初制定的42.5萬輛的目標;2012年銷量為44萬輛,增長也只有8.88%。為了完成目標,2013年神龍公司不得不提出“三年倍增”計劃。
在任務重壓的焦慮下,神龍進行了激進的網絡布局策略。2011年,東風雪鐵龍宣布渠道擴充目標是全年新建90家4S店,新建二級網點185家;東風標致計劃在2015年前將全國網點數量擴建至500-550家,兩年增加近200家。這種擴張速度,在大眾、通用等品牌力較強的合資企業中也較為少見。
事實上,這個階段的神龍公司有意模仿大眾在中國的發展模式,標志性事件是,2011年PSA方面委任的東風雪鐵龍和標致品牌市場部部長職位的人員,是來自大眾的中國合資公司的章宇光和吳少革。目的很明確,希望神龍能學習大眾的營銷模式。但一年多后章宇光調離,宣告這一階段結束。
神龍公司的中方更愿意學習旗下發展最迅猛的公司—東風日產。東風日產決策前移設立四大營銷區近兩年后,神龍公司也在2013年底悄悄設立了四個事業部,分管12個銷售大區,并將銷售本部的權力下放。
按照一般意義上的規模效應,車企在以銷量為核心目標的發展過程中,50萬輛和80萬輛規模思考的問題截然不同。2013年神龍銷量達到55萬輛,而其市場反應速度方面遇到的問題,卻已經和超過80萬輛的東風日產一樣。
神龍公司銷售面臨的是短期內難以改變銷售能力太弱的局面,在沒有東風日產式的營銷模式和機制的情況下,只能拼網絡建設規模。而此時的中國汽車市場已經粗放式的擴張市場,南北大眾、上海通用、北京現代、東風日產等營銷能力較強的企業,都已經進入了精細化管理市場的階段。
為了能在明年邁過80萬輛門檻,神龍公司在去年宣布,未來三年將投放11款新車型,同時投放1.2THP和1.8THP發動機。不過隱藏在神龍公司大規模擴張背后的危機是,盡管有眾多的產品,但是缺乏足夠的月銷量過萬輛的拳頭產品。
雪鐵龍品牌目前有6款產品在售,銷量最高的產品是世嘉,月均銷量也難以過萬,而在這個級別市場上,月均銷量過2萬輛的產品也不在少數;標致品牌有7款在售產品,賣得最好的標致308,平均月銷量只有6000輛左右。
即使完成80萬輛目標,神龍的品牌力和綜合競爭力也難以有明顯的突破。一家排名靠前的合資企業老總下定論稱:“在當今中國汽車市場,如果沒有兩款以上進入細分市場前三的車型,企業就很難稱得上在第一集團軍內具有競爭力。”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