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陷入財務危機兩年之久的美國豪華電動車品牌菲斯科終于找到了自己的買家:歷時3天,經歷了19輪投標,最終,中國萬向集團出價1.492億美元——大約是菲斯科最初開價的6倍——擊退了總部位于中國香港的混合動力技術控股公司,贏得收購權。
在國際上,經營不好、陷入困境的汽車品牌被強勢企業收購的事情可以說是司空見慣。通用、福特的許多旗下知名品牌,就是通過跨國并購而來。
2005年以來,美國三大汽車巨頭頻現危機,破產重組的陰霾困擾了好幾年;2008年以來,金融危機對歐洲汽車巨頭也造成了不小的打擊。
如今,站在跨國并購舞臺中央的是中國車企們。今年以來,除了萬向收購菲斯科、東風入股標致雪鐵龍(PSA)塵埃落定,吉利收購英國電動車企的消息也已經被證實。
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王文向《中國經濟周刊》預測指出,本土車企海外并購的熱潮才剛剛開始,“歐美車市疲軟,全球汽車業舊的體系和勢力正在坍塌,而坐擁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汽車業,將出現跨國巨頭,新的秩序范圍正在被他們重構。”
歐美車企到處“求包養”
近幾年來,歐美車市黯淡,那些深陷困境的歐美大牌車企們,正憑著自己昔日的輝煌和榮耀,連帶著一身沉重的債務,在全世界到處“求包養”,可謂是當下全球汽車市場里的一道景觀。他們一步步邁向困境,既有偶然性,也有一定必然性。
菲斯科公司最終不得不向外界尋求資金幫助的原因中,偶發因素更多一些。該公司創建于2007年,總部位于美國加州,是一家小型混合動力汽車制造商,創始人是著名汽車設計師,打造過寶馬Z8和阿斯頓·馬丁DB9。
菲斯科公司最著名的產品是一款采用插電式混合動力的轎跑車。雖然菲斯科費盡心血,不過這款轎跑有些生不逢時,在出生后3年后,2011年才拿到美國環保局認證,被準許上市。好不容易上市了,卻又在一年中遭遇3次起火事故。
2012年初,美國能源部宣布,由于菲斯科此前得到政府5.29億美元貸款,但未能達到目標銷售額,因此凍結菲斯科公司的信用額度,后者資金鏈斷裂,菲斯科不得不為自己物色戰略投資者。
相比而言,歐洲第二大車企PSA出現財務危機,以及之前瑞典豪華汽車品牌薩博的倒掉,“自作孽不可活”的成分更多一些。
薩博原先是一家軍用飛機制造公司,作為一個有著64年歷史的歐洲品牌,薩博因其獨特的設計理念與創造力享譽全球,其來自飛機的渦輪增壓技術大大提高了發動機性能和安全性,曾是薩博引以為傲的金字招牌。
但是對技術的偏執和不計成本的揮霍式研發,日漸成為其沉重負擔。而且后來薩博沒有建立起全力滿足消費者和顧客的市場觀念,當其他廠商每年都會有新款推出時,薩博的產品生命周期依然是8~10年,因此離市場越來越遠,后來被通用收購。2008年,通用被金融危機拖垮。一年后,薩博被中國北汽以2億美元將其核心知識產權收入囊中,雖仍身背耀眼光環,但卻只剩下孱弱不堪的空殼。
中國車企將出現跨國巨頭
PSA與東風的結合遠不是終結,在汽車企業接連出海的背后,談得越來越多的,是中國車企走向海外成為跨國巨頭的雄心壯志。
東風汽車是近年來最搶眼的出海者。去年至今,東風收購瑞典T工程公司;和德國格特拉克組建合資公司;借助東風沃爾沃合資商用車公司布局發達國家市場。
一系列眼花繚亂的并購背后,東風公司總經理朱福壽表示,東風正是力圖借助國際化資源,培育一流自主創新能力,實現自主發展和國際化目標。
既然收購國外破產汽車品牌是一條迅速走向國際、打造知名品牌的捷徑,那么中國企業紛紛出大手筆并購國外破產品牌也就不足為奇了。
根據普華永道每年對全球汽車行業的潛在并購方及賣方進行的調查來看,汽車行業2014年的并購活動將比2013年增多,并將呈現加速趨勢。
“中國汽車制造商正在從低成本競爭模式的企業轉型為綜合的汽車制造商。不少中國汽車企業在轉型的過程中,需要新的技術提升其競爭力。我們訪談的不少中國企業都有走出去并購新技術的想法。事實上也有一些中國的汽車整車企業以及零部件供應商在國際上完成了一些并購活動。”普華永道全球汽車行業主管合伙人RickHanna指出。
新能源汽車是全球認可的汽車行業未來發展方向。有業內人士分析稱:“目前國內不少車企的新能源技術成熟度還未達到商業化程度,在國家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車的政策之下,直接并購新能源汽車制造商是獲取核心技術及在新能源上搶占先機的最佳途徑。”
“中國自主品牌在跨國并購逆勢前行的同時,要適應文化法律差異、學習人家方方面面的管理經驗,不只是加強技術的修煉就夠了,海外收購跟‘追女孩’一樣,本身是一門藝術。”王文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
從近10年來我國車企海外并購的成敗史看,盡管先有上汽收購雙龍折戟,后有騰中重工收購悍馬失敗,再有龐大、青年收購薩博落空,給中國車企走出去留下了一些陰影,但也有南汽成功收購羅孚、北汽收購薩博技術、吉利收購沃爾沃的成功經驗。
“在海外并購的大潮中,中國汽車企業正在經歷風浪,能否迎來最后的成功,還需要時間去經營、去證明。而更多的中國汽車企業也將在經驗和教訓中逐步地成長起來,去迎接更大的挑戰。”王文指出。
2013年,日產執行副總裁安迪·帕默在參加汽車行業會議時預測稱,未來中國將在全球汽車行業增長中占較大份額,中國車企中將出現跨國巨頭。“我懷疑我們中間大多數人無法舉出多少中國車企的名字,但這一現狀將發生改變。中國已經有數十家車企,全部都具有跨上國際舞臺的雄心。”
中國車企如何真正消化國外品牌
比亞迪收購日本狄原磨具廠
比亞迪把一半日本員工交流到中國,進行技術指導,再把比亞迪國內員工派到日本進行學習。通過這種雙向交流,在很短的時間里,掌握了汽車磨具的核心技術,大大提升了汽車磨具水平,提高了國產比亞迪汽車的品質。
北汽收購薩博汽車整車平臺
北汽在此基礎上打造北汽自主品牌轎車,大大縮短了產品研發周期。
吉利收購沃爾沃
吉利同沃爾沃技術交流每天都在發生,吉利借助沃爾沃“外腦”資源優勢進行現有車型研發過程中的優化已經加快了步伐。通過雙方合作的不斷深化,吉利汽車正借力沃爾沃汽車豐富的技術、人才儲備來反哺吉利汽車未來的國際化。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