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天氣逐漸回暖,車市競爭卻硝煙彌漫,不少車企都有重磅新車搶灘登陸。在前十家生產企業銷量排名中,上汽和東風毫無懸念的占領了狀元和榜眼的位置,但是探花之爭卻顯得格外火熱。
依據乘聯會的數據,3月份,第三名的一汽銷量為28.21萬輛,第四名長安銷量為25.18萬輛,僅僅3萬輛的差距遠沒有第一名的上汽和第二名的東風的優勢明顯。而且居于第五名的北汽銷量為22.53輛,與第四名的長安的差距不到3萬輛。
再來回溯縱觀2月份前十家生產企業的銷量,排名第三的一汽銷量為20.02萬輛,第四的長安為17.78萬輛,第五的北汽為14.85萬輛。第三、四、五名的排名,與3月份何其相似?長安同樣比一汽少了不到3萬輛,北汽同樣少于長安不到3萬輛。
從數月來汽車集團企業的銷量走勢看,上汽和東風已經牢牢占據前兩位,優勢地位明顯,而處于第三的一汽地位岌岌可危,銷量優勢很微弱,被后面緊跟的長安和北汽覬覦,后兩強在自主品牌建設上力度大于一汽,投資點和增長點更多,因此,一汽極有可能被長安超越。
“小三”頭名競爭者——長安集團
日前,長安汽車發布了2014年Q1業績預告,凈利潤同比增長237%-273%。2014年一季度公司業績超預期,原因包括: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和長安鈴木業績增速高于預期;自主品牌乘用車業務減虧超預期;營業外凈收入有較大增長。
另外,長安集團自主乘用車銷量結構逐漸向盈利能力強的逸動、致尚XT、悅翔和CS35轉移,產品銷售結構上移,帶來公司自主品牌業務減虧,而且還推出了新車CS75,從目前的反饋來看,CS75的銷量前景十分樂觀。
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長安鈴木及江鈴控股等多家企業均處于上升期,加之自主車型結構優化,多家公司業績增長將促進長安汽車業績增長更加強勁和確定。
2013年底,長安還成立了商用車事業部,這種重點突破全面開花的方式也為長安集團走的更遠奠定了基礎。3月25日,長安新奔奔在成都正式上市。作為傳統微車企業,長安微車一直有著不錯的口碑,此次新奔奔更是定位精品,勢要超越新賽歐。
盡管旗下的昌河最終離長安而去,哈飛效益不好裁員也被外界所關注,對長安來說是心頭之痛,但因在兼并此兩家企業的時候,它們都下行運行,銷量也并不是很大。如今昌河剝離出去,對于長安的整體影響,其實并不是很大。
倒是長安自主品牌乘用車成為其增長的主力,這對長安來說分量很重,加之長安有龐大的微車底子,雖然被五菱老早就趕超,但它仍是微車老二,加之長安福特等新產品的引入不斷提升銷量,總體來說,長安集團的勢頭不錯,極有可能乘勝追擊,超越一汽,晉升第三。
“小三”競爭后起之秀——北汽集團
按照目前競爭態勢,北汽一直落后于長安集團,處于第五的位置,它只有超越長安集團,才能再談爭“小三”。
但是近年來北汽重拳出擊,大施手臂,動作頻頻,尤其將長安旗下的昌河收歸己有,進一步拉近與長安的距離,雙方單月銷量僅在3萬輛左右,
早在2009年3月,《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發布之時,我國就形成了 “四大四小”的汽車格局。北汽集團雖然劃歸在“四小”集團,但一直沒有放棄追趕長安的步伐。
而2013年,北汽集團以8000萬元取得昌河汽車70%股權,江西國控持有剩余的30%股份。目前昌河擁有景德鎮、九江兩個基地30萬臺整車產能和15萬臺發動機產能,如果昌河經營轉好,將給北汽沖擊“小三”帶來不小的幫助。
除了借用薩博平臺打造紳寶品牌和國內幾項大手筆收購之外,徐和誼還親自策劃了北汽與戴姆勒深度合作的路線圖。3月28日,徐和誼赴德參加北汽與戴姆勒擴大合作的簽字儀式,這是北汽擴大國際合作的新路徑。
從“北現速度”到“福田奇跡”,北汽集團用事實告訴了人們,有一種增長叫“北汽模式”。
長安的微車和北汽的商用車正在朝著愈加穩固的方向發展。
要保“小三”,一汽亟需新的增長點
一直在摸索,尚未尋找到自己特色發展領域的一汽,著實面臨著不小的威脅。
目前,一汽更換夏利掌門人,寄望重整夏利,自主品牌一汽奔騰的爬升困難,雖然SUV產品X8為奔騰增色不少,但數款轎車銷量平平,歐朗又幾欲失敗,紅旗還談不上銷量貢獻,一汽商用車的增長點同樣乏力,解放中重卡雖然穩定,但是為集團企業銷量貢獻很大的微車,一汽雖然起步早,但佳寶卻早早地處于半死不活的狀態,輕型卡車云南和吉林的銷量,也難以對北汽的福田、江海、東風等構成威脅,銷量差距很大,
單純依賴大眾、奧迪、豐田的合資,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如何尋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新領域,尋找新的增長點,是一汽亟待解決的問題。只有走出了具有一汽特色的發展道路,一汽才能保住“小三”之位,沖擊榜首。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