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汽車反壟斷風暴開出的“天價罰單”中,有一張1.1億元的罰單開給了浙江省保險行業協會及相關保險公司,其壟斷主要表現在約定車險費率折扣幅度,并根據市場份額商定統一的商業車險代理手續費。
這張上億元的罰單創造了保險業反壟斷的新紀錄。和針對其他領域的反壟斷一樣,消費者都愿意相信這樣的大手筆有希望讓保費下降,為自己帶來實惠。事情并不是這么簡單。以浙江車險為例,發改委的處罰決定其實早在9個月之前已經下達,但據了解,杭州多家4S店目前的車險費率基本沒有變化,新車第一年商業險折扣仍為業內此前約定的9.5折。
4S店與車險合作模式仍在
這張保險業史上最嚴的罰單,暴露的是保險公司之間、保險公司與4S店的利益糾葛。
作為傳統的車險銷售渠道,4S店掌握了數量龐大的客戶資源,把握著車輛銷售和維修的端口。保險公司為了銷售自己的產品,已與4S店形成綁定合作的常態,并向4S店提供代理費用。按照有關規定,保險公司提供的代理費用為商業險總額的15%。
此次反壟斷處罰破除的是保險業內的橫向價格協議,而4S店與保險公司之間的綁定合作關系卻依然存在。消費者購買新車時常被要求在4S店內購買其合作公司的保險,而價格往往比電話車險等其他渠道要高。因為4S店保險中的代理費用在電話車險被讓利給了消費者。
另一方面,保監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保險公司車險理賠款七成用于支付汽車零部件的更換。2013年共有近60家廠商對零配件價格進行了170余次調整,保險公司賠付成本不斷升高。
此次汽車反壟斷同樣涉及了對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處罰,期望改變不合理的汽車零整比。但從目前的零整比調整情況來看,實質上的下調水平有限。要想車險公司因此下調保費,將會是個長期過程。
自由市場化也有隱憂
車險行業并不是沒有經歷過自由市場化。
據悉,2003年保監會曾經啟動車險費率市場化,但隨之而來的價格惡性競爭導致車險行業陷入嚴重虧損。為了規范市場,保監會在2006年推出了人保、太保和平安三套條款標準,商業車險基準費率統一。
但財險公司為了獲得更多保單,提供給4S店的代理費用競相提高,早已超過15%的限制,有的甚至高達40%。車險行業虧損的局面一直持續。2013年,除了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和太保財險,全國其余46家財險公司的車險業務全線虧損。
在湖北,目前受到處罰的雖然是一汽-大眾銷售公司及7家奧迪經銷商,但此次查處的“導火索”正是經銷商與保險公司在車損定價上的差異。湖北奧迪經銷商認為,部分保險公司在車險市場的壟斷對其售后服務價格形成了打壓。
此時武漢保險行業實行的新車共保政策源于2003年6月成立的“新車共保”中心,收回了4S店的車險代理權限,消費者購買新車后,統一到中心辦理汽車保險手續,然后憑單據到車管所辦理牌照。
浙江的橫向價格約定與湖北的新車共保政策,都是行業為了避免惡性競爭、挽救虧損局面、提高針對4S店的議價能力所采取的措施,但卻都觸犯了壟斷法規。
商業車險改革 前景難定
或許反壟斷對車險的處罰,更大的意義在于推動商業車險改革。正在業內征求意見的商業車型計劃明年初執行新的投保及理賠方式,與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將更加相關。
目前的車險定價主要依據新車購置價進行,但真正的維修成本更大程度取決于各品牌零部件的售價及維修費用。改革之后的商業車型將采取“一車一價”的定價模式,零部件價格和維修費將直接營銷新車保費,而整車企業降低“零整比”成為趨勢。
商業車險市場化改革之后,行業可能面臨洗牌,實力更強的保險公司將有更多機遇,經營不善的企業則可能被淘汰出局。例如,臺灣實施車險市場化改革之后,行業利潤下降,繼而引起了大批的兼并收購甚至清算。
而如果行業再次出現價格惡性競爭局面,那么在有限的利潤空間下,消費者享受到的保險服務質量可能出現下降,例如拖單、惜賠等問題,因為成本最終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對于消費者來說,希望看到的是在打破壟斷、競爭更公平之時,保險費能夠相應下降。但車險行業局面復雜,要想拿到最終的實惠,消費者還需耐心等待。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網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