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天氣讓人防不勝防,即使在家里,陽光也可透過玻璃釋放出巨大熱量。不過,高溫季節也催生商機,來自萬盛區南桐鎮的王波就在全市轟轟烈烈展開一場居家玻璃窗貼膜“大戰”,生" />
汽車膜家用 效果蠻不錯
王波的店位于渝中區和平路萬意裝飾批發城負一樓,約40平方米,裝修精致,一進店,就能看到一個玻璃膜展示架,上面張貼著各種顏色的膜,碩大的廣告宣傳架擺放在入口處,鮮艷醒目。
王波最初只是在外地從事門窗安裝的工人,有一次去一家裝飾城,他路過一條特殊的走廊———走廊兩邊的玻璃正在被上千瓦的燈光烤炙,貼了膜的一邊與沒貼膜的一邊相比溫度低了很多。這個走廊其實只是一款車用膜做的形象展示,但王波卻從中發現了另外的商機。
重慶的太陽光強烈,為什么不把這個產品引入重慶市場?
2008年初,王波開店了,著手把車用膜引入家用,先將產品在親朋中試用,王波發現,車用膜用于家里的窗玻璃,能使房間溫度降低3~6℃,而且還能像車膜一樣起到隔離紫外線、私密防窺、提升空調能力、安全防爆等作用。
顧客有講究 知識分子多
將一個陌生的消費習慣推廣開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008年的家用貼膜市場遠不像今天這樣成熟,當時很少有人能接受這種新產品。家里的玻璃就是要亮堂、采光好,沒事貼什么膜啊?一次性貼膜要花近千元,把這些錢拿來當電費開空調,也能對付七八年吧?對此,王波決定從營銷方式上打開缺口。
高檔小區是王波關注的主要對象。王波發現,高檔小區住戶有兩個特點,第一是消費水平高,樂于嘗新,只要產品確實有隔熱效果,他們舍得花錢;第二個特點是這些小區的人互相大都有網絡聯系,喜歡網上交流消費經驗,一旦突破一個,容易帶動一群,原始客戶成為免費“活廣告”的幾率極高。同時,王波還推出“連帶消費”措施,老客戶介紹新客戶可得現金提成,或者只要提供一家老客戶的真實信息,新客戶可享一定折扣。此招讓王波的客戶量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高校周圍的住戶也是王波的營銷重點,為何?因為高校周圍的小區多是教師,環保觀念強,對新事物的了解和接受程度遠勝一般市民。
同時,王波發現,在要不要給家里的玻璃貼膜、選擇什么樣的顏色和價位等問題上,大多數家庭中的女主人起著決定性作用。為征服這些消費觀念獨立、個性喜好獨特的家庭中的“決策者”,王波特意引進了一些具有裝飾作用的膜,同時會給顧客提一些關于家居搭配的建議。如此一來,極大地照顧了愛美者,既隔熱又具漂亮裝飾效果的各類彩膜受到了尤其是年輕時尚的家庭主婦們的青睞。
成本收益分析
房租:1800元/月
人工:安裝工、業務員均計件算工資,旺季工資能拿到3000多元,通常在1600元/月。
鋪貨:主要是做展示之用,店內安裝了不同規格的窗戶,并張貼上不同顏色、厚度的膜,刺激顧客購買欲望,方便顧客看樣選貨。
收益:貼膜按照不同質量,每平方米80~200元不等,平均利潤約30%。季節性較強,冬季一般收支持平,夏、秋兩季為旺季,每月純利潤可達1萬多元。
顧客的文化水平 成銷量晴雨表
在對顧客進行分析后王波發現,喜歡給自家的玻璃窗貼膜的顧客多為知識分子,他們占了顧客總量的八成以上。為何?因為這部分人更看重環保,而且愿意為“低碳”生活投資一定資金。
因此,王波在產品營銷上,沒有徒勞地將所有家庭視為他的消費目標人群,而是針對年輕人集聚的青年公寓、高校附近、高檔小區,“定點”進攻,成功率往往很高。
汽車玻璃貼膜其實是一個老產品了,但王波卻為這款老產品找到了新用途,那就是變車用為家用,移植,讓王波找到了一個新的市場和商機。
當然,光移植照搬不行,還得活用,車用,用貼膜直接搬到家里使不一定合適。因此,王波還進行了市場調查,挖掘并延伸了產品線,開發了具有裝飾效果的玻璃貼膜,結果受到了年輕一族的青睞,銷量也猛增。所以說,舊瓶裝新酒,也不能一裝了之,還得創新求變,才能最終適應市場需求。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