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吉利在倫敦完成收購沃爾沃。最終交割協議簽下后,吉利的心頭大石也落了地,沃爾沃真正成了囊中之物。對于中國汽車工業來說,這是值得銘記的日子——民企吉利完成了對知名跨國汽車品牌的收購,或許這將對中國汽車工業未來的發展壯大產生深遠的影響。不過,不要以為吉利已經成功,往后的日子處處都有更大的考驗。
按照雙方的交割協議,吉利付出的是15億美元,福特付出的是100%的沃爾沃股權,吉利獲得沃爾沃的一些技術的使用權,以及保證沃爾沃正常發展的知識產權,福特獲得了繼續與沃爾沃共享部分技術的權利,雙方可謂各得其所。在這個問題的談判上,吉利的沃爾沃收購團隊體現了國際化和專業的素質,也體現了中國汽車人在國際并購方面的進步,在妥協中爭取應有權益,顧全大局的情況下不拘小節,目的很明確,就是盡快拿下沃爾沃。
這是吉利的如意算盤,從目前情況看,這個計劃完成了一半——吉利希望在交割的同時,獲得國家發改委關于建廠的批準。但在發改委要求先運營好沃爾沃本身后,建廠的申請暫時擱置下來。
不過,這也體現了主管部門與時俱進的一面。隨著經濟全球化,并購不再是陌生的領域,也不再被定義為吞并。并購一個國際品牌如果只為了獲得一些技術,成本未免太大,并購首先得促進被并購品牌的復蘇,使其恢復造血功能,然后再提其他更高的要求。否則,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別忘了上汽并購雙龍的前車之鑒。
上汽收購雙龍的失敗儼然已成大學課堂上研究失敗海外并購的案例。在雙龍身上,上汽在第一步并購輕松拿下,但在后期對企業運營上卻處處碰壁,即使在派出美籍CEO后,依然以失敗告終。如果以事后諸葛亮的角度,上汽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獲得雙龍韓籍高管和工人的信任,這是癥結所在。在辦事上,也給人居高臨下的感覺。
在并購沃爾沃上,吉利團隊明顯吸取了上汽的慘痛經驗,從一開始,李書福即強調吉利和沃爾沃的關系是兄弟的關系,而不是父子的關系,這種平等關系給沃爾沃員工不小的安全感。不僅如此,吉利一再強調要讓沃爾沃盡快實現盈利,吉利也沒忘記尋覓頗具口碑的外籍高管擔任沃爾沃新CEO,并承諾善待沃爾沃員工。三管齊下,吉利應該可以順利接管沃爾沃,也能發展好沃爾沃,讓這個著名豪華車品牌復蘇,也為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提供寶貴經驗。(楊開然)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