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北京市機動車保有量可能達700萬輛。屆時,如不調控,城區每天平均擁堵超6小時,車輛平均時速不足15公里,和跑步速度差不多。嚴重的交通擁堵不僅出現在北京,廣州、上海、南京、鄭州等都開始面臨這個問題,交通擁堵成為城市良性發展的癥結。
趨勢:城市車速和跑步差不多
到2015年,北京機動車保有量可能達到700萬輛,這是北京市交通“十二五”規劃對未來五年交通發展形勢的預測。而中心城路網實現規劃最大規模時,北京可容納全市機動車保有量才670萬輛。
如不采取措施調控和引導機動車使用,2015年北京市每天將平均擁堵超過6小時;在北京城區開車一小時還開不到15公里,與跑步的速度差不多。
近幾年,北京機動車數量飛速增長。北京市機動車突破第一個100萬用了48年,從100萬到200萬、從200萬到300萬,分別用了6年半和3年9個月,而東京這一過程分別用了5年和10年。而從300萬輛到400萬輛,北京僅用了兩年7個月,而東京實現這一變化卻用了12年。進入21世紀以來的10年間,北京機動車年均增長25.1萬輛,去年凈增量更是高達51.5萬輛,幾乎與香港機動車保有總量相當。
700萬機動車對北京意味著什么呢?據測算,如需保持目前的“通暢”程度,北京五環內道路需延長3/4,停車面積需增30平方公里。如果,按照目前的道路狀況,屆時早晚高峰時速低于15公里,低于人們可以承受的極限。
不單在北京,廣州、上海、南京、鄭州等城市的交通擁堵形勢也十分嚴峻,如果不采取有效的調控手段,2015年,開車與跑步同速的現象也將在其他大城市上演。
據最新數據統計,廣州市民晚高峰下班的平均出行時間超過一小時,從2007年的48.6分鐘增加至62.5分鐘。廣州去年的擁堵高峰時段跨越2至3小時,高峰期主城區干道平均車速為18.7公里/小時,已經突破國際公認大城市交通擁堵警戒線20公里/小時。
鄭州近幾年私家車平均每年增長12.1%,市區道路80%以上處于飽和或超飽和的狀態,早高峰平均車速為18公里/小時,晚高峰為16公里/小時。據推算,到2015年鄭州高峰期間路網的平均車速將可能只有10公里/小時,城區道路將長時間處于擁堵狀態。
病根:“三高四低”導致“慢行”病
而機動車的“瘋長”卻絲毫不見收斂。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機動車平均每天凈增1900輛。
“‘長’得太快,密度太大,全世界最‘累’”,是對北京機動車最形象的比喻,北京市交通發展研究中心將北京的機動車問題“確診”為“三高”,即高速度增長、高強度使用和高密度聚集。
在分布上,與世界城市“中心城區低,外圍高”的機動車保有量分布態勢相反,北京市現有的430多萬輛機動車,80%以上都集中在六環以內的區域。東、西城區戶均小汽車保有量水平是巴黎同等可比區域的1.8倍,紐約同等可比區域的2.3倍。
據統計,北京市小汽車年均行駛里程為1.5萬公里,是倫敦的1.5倍,東京的2倍多,同時也高于洛杉磯、香港等國際大都市,無愧于全世界最“累”的稱號。
“打個醬油都要開車去。”這種說法是對部分有車族的形象描述,也道出了交通擁堵的另一部分原因即“四低”。總結起來就是購買門檻低、使用成本低、部分市民綠色出行意識低、替代出行方式的服務水平低。
在部分國際大城市買車前需提前購買停車位,北京買車幾乎是沒有任何限制。據統計,北京市小汽車低于5公里的短途出行占了全部出行的44%,而這部分出行完全可以用步行或者自行車替代。
此外,由于停車收費低甚至免費,亂停車的現象十分嚴重,使用成本隨之降低。
其實“三高四低”是全國各大城市的交通通病。
對策:短途步行長途乘公交
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將是未來北京交通“降高”的重要舉措。北京市交通研究中心主任郭繼孚表示,按照交通“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北京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將達45%。高峰時段通勤出行中,公共交通分擔比例達50%以上。中心城90%乘客步行到最近車站距離將不超過500米,高峰時段主要干線候車時間將控制在3至5分鐘。
小汽車數量快速增長是北京交通擁堵的一個重要原因。郭繼孚表示,北京目前不會限制小汽車的擁有,而是考慮采取“差別化停車收費”等系列經濟手段來引導小汽車合理使用。
專家紛紛建議以經濟杠桿進行調控。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直言:“應遏制機動車使用次數。”新華社北京分社副總編宗煥平表示,不妨嘗試增收擁堵費或者提高中心城區停車費等方式,遏制市民頻繁使用機動車。
據了解,靠經濟的杠桿來調節和引導中心區小汽車的合理使用是目前各大國際城市的通行做法,比如倫敦的中心區會征收擁堵費,東京則會在中心城區收取高昂的停車費。新加坡最早實施道路擁擠收費,收費之后,車速提高20%,總交通量降幅達13%。英國倫敦實施擁堵收費第一年后擁堵下降30%,車速提高超過了20%。
“英國交通大臣上下班乘坐地鐵的報道令人印象深刻,所以我建議公務員等乘公共交通出行。”在北京交通委召開的座談會上,北京大學教授鄭也夫建議。
鄭也夫表示,盡管北京公共交通容量已是世界上數一數二,但人均每日使用公共交通狀況僅為香港的56%。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實驗中心主任殷強介紹,日本幾乎所有公務員都搭乘地鐵等公共交通出行,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殷強表示,如果把貨車和小型車嚴格區分開來,分路走,相信路會通暢得多。除了公交專用道,專家還建議因時開放部分道路路權。比如早晚高峰,南北通透的小區或者非保密單位暫時開放大門,疏導交通快速通過。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