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東風日產在第200萬輛汽車下線慶典之際,隆重發布全新自主品牌“啟辰”。這是繼廣州本田、上汽通用五菱之后,國內合資車企中第3個推出自主品牌的企業。在中國,合資" />
9月8日,東風日產在第200萬輛汽車下線慶典之際,隆重發布全新自主品牌“啟辰”。這是繼廣州本田、上汽通用五菱之后,國內合資車企中第3個推出自主品牌的企業。在中國,合資自主品牌仍屬于前期投入階段,相較自主品牌略顯年輕,但是基于其穩重扎實的基礎,可以說,啟辰在起步上是領先任何一家國內自主品牌的。
就以上汽榮威為例,榮威與合資自主品牌的新生兒啟辰,兩者同為“自主品牌”,但有何不同呢?
品牌塑造:推陳出新VS 水到渠成
2006年,上海汽車收購英國知名品牌羅孚,并在其基礎上自主研發了自主品牌“榮威”。這不僅體現了上海汽車在資金方面的雄厚實力,重要的是,在享有羅孚知識產權的同時,也憑借其廣大的知名度及資深產品形象為榮威系列車型提高了產品定位,讓諸多消費者更容易接受其高端的形象。雖節約了時間以及媒體傳播的成本,但上海汽車必須將大量資金和精力投入到對羅孚品牌及其知識產權的收購中,可見上汽選擇收購羅孚品牌這一決策也是一把雙刃劍。
另一方面,在創立榮威品牌時,上海汽車并沒有一位地“吃老本”,不局限于羅孚所留下的品牌形象及影響力,而是借助羅孚的品牌積淀,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并融入了大量的中國元素,創造出了容易為中國消費者接受的車型。
如果說,榮威在其品牌塑造方面是對羅孚的推陳出新,那么啟辰的例子完全可以用“水到渠成”來形容。
由零起步到累計產銷突破200萬輛,東風日產僅用了87個月,創造了中國乘用車企業達成200萬輛的最快記錄,將“東風日產速度”演繹得淋漓盡致。作為一個產銷量達到200萬的合資品牌,東風日產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啟辰完全可以憑借東風日產在中國多年的品牌積淀以及良好口碑這一基礎,使其產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借助東風日產的品牌形象,啟辰在品牌的拓展上也必將處于優勢。
通過七年的發展,東風日產已經在商企、設計、研發、生產制造、營銷、售后服務及水平事業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樣一個高效、戰斗力強大的團隊無疑是啟辰在品牌塑造的“活廣告”。這一團隊令消費者看到的不僅僅是啟辰的優勢,更重要的是東風日產的雄厚積淀帶來的品牌及品質的雙重保障。
核心技術:西為中用VS自主研發
核心技術是判定一個品牌歸屬的重要標尺。作為汽車產業起步較晚的中國,在其車型及重要零件等問題的研發上不得不依賴于外資企業的“救助”。就廣汽本田旗下的合資自主品牌“理念”來看,本田的平臺、技術以及后續車型研發本田依舊會占據主導,這無異于使得理念品牌的研發處于被動地位。
和中國現在所有的汽車制造商一樣,東風日產也無法百分之百地掌握啟辰的核心技術, 但東風日產乘用車副總經理任勇在啟辰發布會上重要強調:“東風日產在新產品上是有完全自主權的,可以把最好的資源、最好的能力為我所用。比如在開發上、在動力總成上,可以做到徹底本土化,利用中國自主實力來做這個品牌產品。”
這樣的定論,沒有一定的基礎也只得算是紙上談兵。作為冠以“自主”名義的啟辰,其手下的“七劍客”從商品開發到造型設計,以及產品制造和市場營銷,除一名日方成員外其余全部由中國人擔任,可見啟辰在掌握核心技術方面的自信與決心。
同樣,在掌握核心技術方面,上汽榮威也對自己的產品抱有十足的信心。基于購買的羅孚知識產權的繼承與創新,上海汽車先后研制并生產了主攻中高級轎車市場的榮威750,而550也已經完全不同于老羅孚原有的產品品牌體系,將本身定位在國內最有潛力的中級車市場。這表明,從榮威550開始,上汽已經逐漸擺脫羅孚的影子,走上完全自主研發之路。
在這里,我們不能僅僅憑借幾點就妄下定論,分辨出孰好孰壞。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選擇的道路是不同的,所以產生的效益也會大相徑庭。無論是自主品牌還是合資自主品牌,一個品牌自創立到研發直至其產品理念深入人心,對于一個企業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無論是何種性質,其對于中國車市的發展都是有著積極意義的。所以,在這里我們應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祝愿其取得成功。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