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車養護店疑把顧客的車拿去“做現場”騙保
" />換個大燈換出三萬元理賠款
一汽車養護店疑把顧客的車拿去“做現場”騙保
把小車送去養護店美容,結果,車子不但沒能“美”起來,還換來“內傷”和“外傷”周身“病”,東莞南城區的車主陶小姐吃了啞巴虧后,10月22日,她向東莞市汽車維修行業協會申請協助檢測,不料和養護店同一股東的汽修廠卻不愿意在申請書上簽字。業內人士稱,陶小姐的車子很可能被用來“騙保”了。
美容回來愛車周身“病”
今年6月,陶小姐把自己的小車開去南城“彩×”汽車養護店,想更換左大燈順便為愛車做一下“美容”。“彩×”是陶小姐一直光顧的養護店,當初為了省心省力,還曾在此購買了車險,這次陶小姐就是把美容、辦理保險理賠、維修等一系列工作交給“彩×”。不想,該店以手續還沒辦好為由,一直拖了半個月陶小姐才領回車子,之后,一系列蹊蹺的事情就發生了。
陶小姐先是發現車子的前擋風玻璃上莫名其妙地出現一個指頭大小的洞。接著,一次洗車后,尾廂內的東西竟然全都被打濕,一查才發現,尾廂后蓋不能正常合攏,洗車水漏了進去。最重要的是,開車時發動機不停地在微震,駕駛舒適度大大降低,有時還會突然往前“沖”一下,這種種現象,是陶小姐把車子交給“彩×”之前沒有過的。陶小姐為此幾次找“彩×”要求解釋,但“彩×”只是稱“開去高速公路時不小心被走石砸中玻璃”,對其他問題則避而不答。
店員承認開去“做現場”
近日,陶小姐和記者再次來到“彩×”。在陶小姐的一再追問下,當初幫陶小姐代辦車險的養護店工作人員終于承認,車子被他開去“做現場”了。
所謂的“做現場”,依該工作人員說,就是把汽車原來完好的零件卸下,換上一些破損的零部件,再假裝和另一輛同樣被如法“炮制”的汽車碰撞。“當然,我們不敢碰得太厲害,也怕自己出事。”該工作人員說。車子發生“碰撞”后,雙方駕駛員通知交警到現場開具事故單,再以此向保險公司索賠。
該工作人員“保證”說,當時只動了車子的前杠、大燈、葉子板等部分,并且做完“現場”后已把原來完好的零件悉數換回。至于車子出現的其他問題,只是因為換上的傳感器不匹配。“彩×”答應,幫陶小姐支付現在維修所需要的5000余元。陶小姐對此仍不能接受,她擔心車子存在更深層次的問題。
查記錄查出兩次碰撞
隨后,陶小姐查詢了保險賠款記錄,結果更讓她大吃一驚。這個結果顯示,陶小姐的車子在6月14日和6月18日發生了兩次碰撞,修車的是“×管家”汽修店,保險公司共賠付了三萬余元,這和之前“彩×”所稱的賠付了幾千元大相徑庭。結果還顯示,三萬余元的賠款已經打到了戶名為陶小姐的一個銀行賬戶上,但這個賬戶從開戶到錢被提光,陶小姐都毫不知情,只記得“彩×”曾向她索要過身份證復印件。
業內人士指,陶小姐的車很可能被用作“騙保”了,保險公司賠付的錢被“騙保”鏈條上的參與人員瓜分了。
22日,陶小姐向東莞市汽車維修行業協會提出申請,要求就汽車更換的部件和受損程度進行檢測。依照協會程序,該申請書需要陶小姐、接車方、修車方三方簽名方能生效。不料,之前經手的“×管家”汽修店卻拒絕在申請書上簽字,陶小姐也拿不出汽修店接單的憑據。經了解,“×管家”汽修店和“彩×”汽車養護店為同一股東,“×管家”平時負責修理在“彩×”等店買了車險的車輛。
修車應看資質索憑證
針對陶小姐遇到的問題,羊城晚報記者咨詢了東莞市汽車維修行業協會理事會會長溫炳超。溫炳超說,陶小姐當初把車子送去維修和美容時,因信任沒有索要相關憑證,導致了今天的尷尬。車主們平時應多留一個心眼,注意看汽車修理廠家有無資質,是否超范圍經營,并保留好相關憑證。這樣一旦出了問題,有助于溯源解決。現在,陶小姐可以向消委會投訴,申請和授權汽車維修行業協會協助解決。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