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內車市用九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去年一年才能達到的銷量規模。伴隨汽車銷量的不斷新高,交通問題也隨之凸顯。以北京為例,雖然在08年奧運期間“單雙號”限行政策贏得了" />
于是專家們開始獻計獻策了。例如國務院參事郭廷結就提出了一個非常新穎的觀點,那就是由于北京沒有用車限制且使用成本太低,導致全城都是小汽車。郭參事的解決方法就是考慮采取出臺車位占用費,禁止單位向私家車提供免費車位等經濟手段進行調控。
簡單、高效!郭廷結參事的解決方法總計起來就兩個字,收費。收費高了小老百姓自然用不起車,郭參事的公車就可以在四九城暢行無阻,心情自然會十分愜意。但是郭參事忽略了一個根本問題,交通擁堵的根源不在汽車數量,而在出行需求。大家都有出行需求,擁堵自然不可避免。那么是誰導致了如此擁堵的出行需求呢?
我們來看看北京地圖,這是一張非常典型的中國式城市地圖,它最明顯特征是道道環線向中央。這樣一個蛛網式的結構注定了交通不可能運行的很順暢,除非管理者有一套科學、嚴謹且高效的管理機制。每個人心里都清楚,我們沒有,也不太可能有。
那么擁堵又是怎么產生的呢?這就得問萬惡的地產商以及為地產商保駕護航的那幫人。由于我國現代城市建設的初衷并非出于宜居的需要,所以體現在環線內外的房價和房租上的巨大差異導致整個城市呈現出外熱內更熱的格局。相比之下,國民平均收入又低的非常的可憐。因此住不起高價房和租不起高價房的人只好每天從遙遠的地方來,再回到遙遠的地方去。這形成了另一位國務院參事王靜霞所謂的潮汐人群。王靜霞參事的解決辦法是把新人口和新項目向通州、順義、大興等新城轉移,避免潮汐人群的形成和堵點面積的擴大。
聽起來似乎比郭參事的的方案更加合理,也更加的人性化。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非常的困難。我國的城市規劃基本上是按功能性來劃分的,從不考慮人的需求,基本上每一塊地拿來干嘛的都有著嚴格的定義。正是基于這種功能性的需要,住宅不能注冊公司。不僅于此,基于功能性的劃分源自,也導致了商業區、工業區以及各種行政機構與住宅區有著遙遠的距離。這種距離也同樣在房價和房屋租金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窮人數量決定擠車難度。乘坐豪華行政版的郭參事用車沒有成本,也就理所當然的認為車主開車不需要成本。因此通過成本的調節,讓他們少開車,別開車,自己的交通擁堵問題自然迎刃而解。這就說明郭參事一定沒有體會過地鐵公交里面的人體桑拿,也沒有體會過站與站之間如同長征般的換乘感受,當然也就看不到擠不上車時候人類哀怨的眼神。有一點郭參事很清楚,那就是有人檔了我的路。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