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東風有限來說,一年的周期似乎只有不到10個月。
對于東風有限來說,一年的周期似乎只有不到10個月。
和去年用10個月就完成全年目標一樣,到今年10月底,100萬輛目標再度提前實現(xiàn),而且這一寫進“2008年~2012年中期事業(yè)計劃”的目標,提前了兩年多完成。日前,東風有限宣布,鑒于上述目標提前完成,將中期事業(yè)計劃中2012年的100萬輛產銷目標提升至150萬輛。
然而,東風有限產銷高歌猛進的背后,卻是產能不斷“透支”的尷尬。其中,尤以發(fā)展最為迅猛的東風日產表現(xiàn)明顯。現(xiàn)有產能46萬輛,今年就要沖刺65萬輛產銷目標的東風日產,在母公司東風有限雙方股東協(xié)調下,開始借鄭州日產產能“東風”,代工生產熱銷車型。
“親兄弟,明算賬”,作為東風有限旗下股權最為復雜,且因為輕型商用車定位一直偏離主流的鄭州日產,在迎來難得發(fā)展機遇的同時,也迎來了能否真正成為主流企業(yè)的關鍵時期——在東風日產2012年新工廠產能上來前,借助這一年代工的敏感時期,成為集產銷一體化的乘用車和輕型商用車綜合性公司,實現(xiàn)真正的升級。
“只要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單元,肯定都有自己的價值,付出肯定有所得,所得肯定要有付出,在兼顧各方利益的同時,一切變化都可能會有。” 鄭州日產總經理郭振甫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給出了頗具哲學意味的回答。
產能“透支”
2003年7月正式運營的東風有限旗下四大板塊最近幾年始終處于高速增長期。截至今年10月底,東風有限整體實現(xiàn)銷售達105萬輛,同比增長41%。其中東風商用車公司實現(xiàn)汽車銷售超過25萬輛,同比增長66%;東風日產乘用車公司實現(xiàn)汽車銷售55萬輛,同比增長30%;東風股份實現(xiàn)汽車銷售24萬輛,同比增長43%;零部件和裝備兩大事業(yè)板塊的營業(yè)收入也都超過了合資七年來的最好水平。
按照東風有限2008年發(fā)布的第二個2008~2012中期事業(yè)計劃——“1的三次方中期事業(yè)計劃”,2012年的產銷目標是100萬輛。但目前來看,這一計劃已經提前兩年多實現(xiàn),并規(guī)劃了最新的目標為150萬輛。
鑒于目前的市場增長,外界并不太擔心高達50萬輛的銷售目標的提升。但產能卻是個問題。相比很多企業(yè)的未雨綢繆,近幾年大幅擴張產能,一向謹慎的日產與穩(wěn)健的東風搭檔,擴張相對保守,產能“透支”明顯。
以東風日產為例,東風日產位于花都的工廠產能為36萬輛,襄樊的工廠為9萬輛,總計45萬輛。工人加班加點,年產50余萬輛已達此兩個工廠的產能極限。但去年東風日產的銷量就已經突破50萬輛,今年的目標更是瞄準了65萬輛。
為緩解產能緊張,東風有限今年開始了旗下板塊的擴產。今年5月,東風日產投資50億元奠基興建產能為24萬輛的花都第二工廠;同時,年產能一期為4萬輛的東風商用車重卡新工廠在十堰奠基;9月,完全以日產全球制造標準設計并建設的鄭州日產第二工廠竣工投產;10月,常州微型車基地奠基。一系列產能擴張,為東風有限實現(xiàn)150萬輛目標作準備。
敏感的鄭州日產
在東風有限一系列擴張中,兩個月前竣工投產的鄭州第二工廠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這個鄭州日產第二工廠,實為東風日產而建,日產全球總裁戈恩、東風高層等悉數出席了當時的竣工儀式。
之所以敏感,與鄭州日產的歷史相關。鄭州日產本是日產在中國第一家整車合資企業(yè),主打皮卡等輕型商用車。2003年東風和日產合資組建東風有限后,日產在華重點隨即轉向東風有限,鄭州日產不僅車型少,且是非主流乘用車型。
2004年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斥資3.52億元收購鄭州日產51%股權,使其成為東風有限旗下企業(yè),但仍因缺乏主流車型徘徊在邊緣。前兩年,為謀求發(fā)展,鄭州日產在企業(yè)內實行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雙線運營,情況有所好轉。
真正讓鄭州日產迎來發(fā)展機遇的是東風日產的超速發(fā)展,因產能緊缺,在多方協(xié)調下,總投資約10億元的鄭州日產第二工廠于今年9月份建成。該工廠設計產能為18萬輛,一期實現(xiàn)14萬輛產能(兩班制)。鄭州日產年產能也由此前的6萬輛上升至20萬輛。2012年二期擴建結束后,鄭州日產年總產能將達到24萬輛,是新工廠投建前的4倍。
按這樣的規(guī)劃,鄭州日產成為日產汽車在中國的第二大生產基地。其第二工廠目前主要任務是代工生產奇駿、逍客以緩解后者產能不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鄭州日產第二工廠的投產,成為東風日產2012年花都第二工廠建成前產能的有效補充。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雖然借此鄭州日產大有躍升成主流汽車公司之勢,但其尷尬在于第二工廠代工的身份。眾所周知,一個整車制造企業(yè),利潤來自于生產、銷售、零配套等多個領域,代工的利潤有限。正如郭振甫所言,只要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單元,肯定需要有自己的價值,況且由于歷史原因,鄭州日產股權相對復雜,還有著20%的小股東利益需要兼顧。
有消息稱,鄭州日產有意將代工車型納入到自身營銷體系,同時與日產溝通獲得更多車型,完善盈利結構,目前正在與各股東溝通。對于這點,郭振甫并沒有正面回答本報的提問,只表示“一切皆有可能”。
事實上,如果該消息屬實,2011年對鄭州日產來說是一個最佳談判時機。一方面,東風日產新產能2012年上量,這一年恐怕更多要仰仗鄭州日產第二工廠的產能。另一方面,未來即使東風日產花都第二工廠上量,總共產能也只有70萬輛,對于超速發(fā)展的東風日產來說,鄭州日產無疑是個敏感“棋子”。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