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見過車展門票2800元一張?!”深圳世界電動車大會開幕前一天,高小姐把自己的MSN簽名改成了這句話。
作為某日系車企的公關人員,高小姐正在苦求11月7日世界電動車大會開幕式門票。她所在企業里很多從日本來的高管,都想借此探聽一下中國電動車產業的風聲。但她發現,容納千人的開幕式場館里,除了受邀嘉賓和有限的媒體人員外,其他與會者都需要購買門票,票價2800元。
2800元,一口價,晚了就沒有。組委會說,這是個套票,不僅包括開幕式,還可聽政府重量級嘉賓演講、相關論壇以及幾頓餐食等,購買者眾多。
現在來看,討論組委會是否借此掙錢沒有意義。太多的跨國汽車巨頭、中國車企,甚至是汽車業門外漢們,都想聆聽電動車產業動向,尤其是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聲音。很可能一次關鍵性判斷,就能直接決定企業未來。
顯然,在電動車呼聲最高的中國舉辦世界電動車大會,可謂生而逢時。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環境下,全球都在全力部署低碳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電動車技術無疑是其中舉足輕重的技術之一。而在中國政府的大力推動下,電動車熱浪撲面而來,市場正散發著濃厚誘惑力。
在深圳世界電動車大會展廳走一圈,很多人會覺得“醍醐灌頂”。原來跨國汽車巨頭早就完成了排兵布陣,各種各樣的電動車不勝枚舉;原來有那么多五花八門的電池生產企業,佼佼者眾多;原來科幻故事中將車停下來一束光波就可無線充電的設備,早就走進了現實;原來……
最終,在“大開眼界”之余你會發現,傳說中中國電動汽車發展跟海外站在一個起跑線上的言論貌似有誤,技術上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更重要的是,因為電池、基礎設施等仍未布局完備,電動車時代不是最近一兩年就會到來,甚至包括海外在內,一個明了的電動車技術路線圖都還沒有成型。
但在這樣的事實面前,近兩年中國汽車業卻有一個“怪現狀”——在新能源汽車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產業里,盲目火熱背后難掩產業化忙亂。各新能源產業基地的整車產能目標動輒幾十萬輛,卻忽略了中國的電池、電機等關鍵零部件技術遠不成熟,大規模生產線幾乎還是空白。
更嚴重的是,在有些地方電動車政治化、空心化、盲從化的趨勢已顯現。地方政府與企業往往更愿意投資制造環節,而忽視上游技術研發、核心零部件配套,以及下游真正的商用。
這樣說,并非是反對新能源汽車,尤其電動車的發展。恰恰相反,和很多人一樣,筆者一直堅信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必將會有一個美好的春天,而且借助龐大的市場機會,中國的確有可能成為新的產業浪潮發源地。
但問題是我們是不是太急了一些?在一些技術方向、標準等都沒有明確的情況下上演“大躍進”、助長“假大空”,真的會影響對現實的判斷。
尤其對于最熱鬧的純電動車,大眾汽車中國總裁給出的一個數據耐人尋味。他說,國際上判斷是否低碳清潔與CO2的排放相關,根據歐盟和中國能源結構數據得出的一個測算是:按歐盟2007年的能源結構,一輛純電動車的綜合C02排放折算是88克/公里;按中國2009年能源結構,一輛純電動車的綜合C02排放折算下來是140克/公里。后者與傳統汽車幾乎不相上下。
原因很簡單,歐盟核能發電更多,而中國還是以火力發電為主。言外之意,如果中國以火電為主的能源結構不改變,在整個能源鏈上,純電動車就難言低碳。
實際上,任何一個新行業的產業化過程都是漫長且務實的,新能源車同樣如此。政府希望借新能源車實現彎道超車,由汽車消費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但忽視基礎設施建設與真正的技術創新,顯然不行。
現在,人人都看到電動車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蘊含的巨大商機,各個車企都覺得機會是自己的。但機會其實只屬于少數有準備的人。電動車產業在真正成熟之前,必定會有若干輪慘烈競爭,機會只屬于那些有技術、懂管理、有恒心的企業。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