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廣州車展(微博)觀眾日當天,北京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立即生效的治堵措施。
一方面,廣州車展勾勒出一幅歌舞升平的繁榮景象;另一方面,北京市開了一整天會才定了板的“治堵”方案猶如一片陰影顯現在明年車市版圖之上。北京這一號稱史上最嚴厲治堵方案無疑對“后亞運時代”交通治堵思路的廣州頗有借鑒意義,但這個意義作用絕不是效仿,而是警示。
據廣州市交警車管部門的統計顯示,亞運限行期間,廣州每天約有870輛新車上牌,而去年同期的新車上牌量僅為600輛左右。廣州亞運期間限行51天,新上牌機動車近6萬輛,遠遠超過今年機動車保有量月均增加15677輛的水平。這不得不讓人懷疑,汽車保有量的暴增,正是由于限行造成的。
目前廣州汽車保有量不到170萬輛,不及北京一半,事實上道路并沒有達到飽和狀態,然而,在單雙號限行解禁的頭幾天,廣州市的塞車狀況可以用“恐怖”來形容,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廣州的汽車保有量達到現在北京的水平,那整個城市道路將是何等景象。以廣州汽車銷售的增長速度,這一天不會太遙遠。“治堵”措施勢在必行,而且應該未雨綢繆,但絕不該向北京效仿。限制上牌是以犧牲多數人購買汽車的權利,來保障“先富階層”路權的措施,有失公允。限牌無法阻擋有錢階層的購車需求,卻會掐斷那些正在為購車攢錢、奮斗的人們的夢想,而它對廣州GDP的影響就更不用提了。至于限制外地車輛,在珠三角高度一體化的背景下,廣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限外”肯定會遭周邊城市鄙視,往來車輛一受限制,市民生活諸多不便,也會影響一體化進程。提高停車費的做法,應該是效仿紐約、東京等城市的經驗,但值得提醒的是,曼哈頓到了夜晚基本就是空城,能在這里買房的人都是非富即貴,而廣州天河區還住著大批平民百姓,棠下甚至還有解困小區,不論是提高整個區域的停車費,還是對進入該片區的車輛征收擁堵費,都對住在其中的居民很不公平。
其實大家都知道,發展公共交通才是解決城市擁堵的長效良方。廣州是內地最先提“公交先行”概念的城市,但口號喊了十幾年,公交覆蓋面、線路設置、換乘等依然飽受詬病。此外,公交先行勢必要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力度,但數據顯示,廣州的公交補貼不到北京、上海的1/10。又如,我們能不能公布全市公車的數量,并對它們實施限制性放行?另外,現在,廣州中心市區已經有一部分人搬去花都、番禺等地,在這些地方建起大社區,并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只要政府能夠大力推動城市路網和公共交通的建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市民采用公共交通的積極性,合理實施交通管制與疏導,限行以及限牌其實并不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