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網站策劃了一個“電動車2.0”的專題,要我談點看法。關于電動車,說得實在已經夠多,可是盛情難卻,那就再說幾句。
首先,“在新能源領域,我們和別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可能是中國汽車業最大的一個冷笑話。迄今為止,還有一些企業在說自己的電池技術“領先世界5年”,可是卻又一直不愿告訴我們它具體的性能指標,因為它的一些技術性能指標,比如能量密度,別說世界先進,甚至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電池技術如此,電控系統的差距就更大,而新能源所搭載的車輛平臺,原來差距有多大,現在依然還有多大。
對于新能源車是否存在一個所謂的“2.0時代”,我認為是有問題的,因為我們連“1.0時代”都還從來沒有邁進過。這一點,我們看看市場上有多少新能源車在賣,以及這些新能源車有多少人買,就知道了,根本不需要展開討論。
中國的問題是,現在對新能源車的發展方向的選擇還存在問題,我們似乎堅定地選擇了純電動車的路線,但是,受電池技術、電力來源和社會基礎設施的制約,純電動車在未來10年內是難有大的作為的,這個路線如果不能說錯誤的話,起碼,風險也是非常高的。所以,在我們根本還沒有邁進新能源時代的前提下,如果一定要說一個可以體現中國新能源車升級的標志性事件,我希望是在新能源路線上的重新選擇,回歸到混合動力、插電混合動力、增程型電動車的務實路線上來。
起初,以美國通用為代表的歐美派,是不大瞧得起豐田的混合動力車的,因為那是“過渡性技術”,他們搞的是氫燃料電池,認為2010年就可以直接進入到氫經濟時代。結果,豐田混合動力車現在年銷量有望沖擊100萬輛,而氫動力已經不大有人提起了。而通用也老老實實地搞起了VOLT這樣的增程型電動車——實際上也可以認為是另一種混合動力。
中國新能源車事業的普及起點,我比較保守,認為起碼是10年以后的事情,也就是2020年。一方面傳統動力仍有強大生命力,另一方面,過去10年的發展告訴我們,新能源車普及所面臨的障礙比我們原來想象的要大得多。嗯?那么人類移動性真的難以持續嗎?我想,也許我們不能對未來抱太大期望,搞一個能量塊,車子就可以在空間任意穿梭,對不起,那是科幻,未來,我們可能的確要面對一個現實——不得不改變我們已經習慣了的移動模式。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