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有位朋友在網上問我一些關于新能源汽車的看法,問我現在新能源汽車處于哪個階段。其實這個問題是很難回答的,新能源汽車這個筐子里能扔進去很多東西" />

2026世界杯在哪|西班牙首发|nba虎扑快船专区|澳客中国竞彩网|中国足球世界杯出线了吗

網站首頁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登錄 | 注冊

衡量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的三大標準
2010年12月1日來源:本站編輯

下午,有位朋友在網上問我一些關于新能源汽車的看法,問我現在新能源汽車處于哪個階段。其實這個問題是很難回答的,新能源汽車這個筐子里能扔進去很多東西,它太大了,不同的事物處在不同的階段。

不過大概齊,可以下一個結論,還是蹣跚學步。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想衡量新能源汽車是否已經產業化,應該有幾個重要標準:

首先,它的產量和銷量能否達到一個數量級。上次參加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汽車高峰論壇時,奔馳的董事長蔡澈博士覺得2020年,新能源汽車(插電+電動)應該是3%~5%;后來標致雪鐵龍亞洲區總裁奧利弗預測達到6%;奧利弗身邊的李書福說,6%是最激進的狀態了,言下之意到不了。聯系到此前,卡洛斯戈恩預測,2020年是10%。

假如2020年,全球汽車銷量達到1億輛,按照卡洛斯戈恩“史上最樂觀”預計,到時候新能源車輛是1000萬輛,這個量應該可以被認為是產業化了。

不過,值得懷疑的是,全球汽車銷量到時能有1億輛嗎?新能源汽車能達到10%嗎?這些新能源汽車會“集中誕生”在某個國家嗎?我想,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

多年來,全球汽車產量已經持續穩定在6000萬~7000萬輛附近,而全球產能已經超過1億輛,處在過剩的狀態。同時,能否達到10%,按照絕大部分業內人士觀點,是“不可完成的任務”;最后,如果本來量就少,再分散到各個國家,那么量就更加稀少了,更談不上產業化,更多是實驗性質。(我感覺,諸如歐洲、日本等地區會先普及起來)

假如10年后,都不能奢談產業化,那么今天我們這個公司幾百輛,那個公司幾百輛,怎么能算是產業化。

關于這件事,還可以舉個例子,就是前不久參加上海汽車的新能源推進情況介紹會。當時,上汽新能源事業部的總經理干頻給大家做介紹,他說,今年年底,上海汽車要推輕混榮威750,這個車一上來是“千輛級”的。

他特別強調“千輛級”,因為很多國內廠商也號稱生產新能源汽車了,他們的產品早早就上了工信部目錄,但在哪里都買不到,比如比亞迪、長安、奇瑞和眾泰。干頻說,他們想弄一些新能源車回來做研究用,根本買不到。如果我們的批量生產是這個狀態,肯定不能算作產業化。

除了產業化外,第二個標準是技術的穩定性。比如現在,大家覺得磷酸鐵鋰電池在安全性方面已經沒有問題了,但是別的方面會不會有問題不太好說。比如,在氣溫方面說不定有很大問題。最近,美國電動車企業Tesla對日產Leaf的電池做了測試,就發現在低溫條件下(零下4度以下)電池的性能會大幅衰減。

大家知道,Leaf已經在日本和歐洲上市了,當它技術還沒穩定時,雖然廠家可以大批量生產,但未來要面對的問題無非兩點:要么大規模召回,要么很快被市場淘汰。如果技術沒有經過反復驗證,不是一項成熟的技術,那也很難說是產業化了。

除了上述兩個標準外,第三個標準是商業模式,能否有完善的商業模式去推動。比如,最近討論的很厲害的電池租賃問題。我本來覺得電池租賃是個很好的模式,不過最近采訪了通用中國的陳實和上海通用的丁磊,他倆的觀點把我給說服了。

陳實覺得,各家的電池供應商不一樣,性能也不一樣,這都是核心技術。不僅廠商不愿意,就連消費者也不會愿意自己使用的好電池跑到充電站換成差電池(比如一個LG化學的電池換成了某個國內廠商的電池)。

而丁磊的觀點相仿,他覺得作為核心部件,廠商為了售后維護的方便,也傾向于在集團內部實現電池互換,比如上海通用的產品內部之間可以互換,否則對于廠家來說就失控了。

所以,這個商業模式到現在還在討論中,有太多問題懸而未決。

假如數量、技術和商業模式都不成熟,那么新能源汽車不要說2.0,哪怕是1.0也不能算吧。

TAGS:新能源 | 責任編輯:汽車網 |
頂一下
(0)
踩一下
(0)
相關文章
已有 0 條跟帖(點擊查看)網友評論
登錄 | 新用戶注冊   匿名發表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網站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精品導讀

更多>>商家推薦

車型排行

  • 微型
  • 小型
  • 緊湊
  • 中型
  • 中大
  • 豪華
  • SUV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