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品牌戰略的意義在于,通過相互取長補短,協調發展,形成合力,真正實現1" />

2026世界杯在哪|西班牙首发|nba虎扑快船专区|澳客中国竞彩网|中国足球世界杯出线了吗

網站首頁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登錄 | 注冊
上汽“雙品牌”格局 2011銷售目標20萬輛
2011年1月26日來源:本站編輯

雙品牌戰略的意義在于,通過相互取長補短,協調發展,形成合力,真正實現1+1>2的競爭力。依靠技術和品牌,“榮威”和“MG”的齊頭并進將為上海汽車帶來更可期待的未來。

五年前,上汽集團董事長胡茂元憑借“心里的一口氣”,決心一定要做出國際化的上汽自主品牌,2006年10月12日,上海汽車正式發布以“品位、科技、實現”為品牌核心價值的“榮威”品牌。

經過三年的培育,2009年的上海汽車完成了總銷量超過9萬臺的突破,從同比增長看,比2008年增長將近200%。這一年是上汽自主品牌首次盈利,兌現了2006年北京車展上,榮威第一款車750公開亮相時,胡茂元就上汽建立自主品牌的初衷時提到的核心戰略目標“進一步提高核心競爭能力和國際經營能力”的承諾。由此,盈利能力也成了未來自主品牌發展的重中之重。

2009年的廣州國際車展上,“兄弟”品牌“MG”旗下“新基準轎車”MG6以“一車一臺”的方式耀世登場。時隔一年后的2010,上海汽車在廣州車展(微博)的舞臺更多了一些驚喜。攜手前5代印刻時代精髓的MG小車新MG3亮相,“MG傳奇進化論”震撼上演。

“從中長期規劃來看,上汽對兩個品牌沒有偏頗,都是自主品牌重要的組成部分,榮威和MG只有產品差異化的不同,沒有角色傾向上的輕重。”上海汽車品牌規劃總監劉濤對《汽車觀察》記者表示。

在“上南合作”后,榮威和MG這兩個歷經分分合合的“同門兄弟”本著相互融合的宗旨再次走到一起。2010年1月~11月,上海汽車同比增長78.9%,全年成功實現年銷16萬輛。幾年的時間,“雙品牌戰略初顯成效”、“雙品牌戰略將步入正軌”,這是來自上汽方面的官方評價。

從實際效果看,的確,上汽自主品牌無論從形象、知名度、認可度還是市場實際銷量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正途”抉擇榮威品牌創立之后,更加重要的任務接踵而至——如何在提升銷量的同時,將榮威打造成名副其實的知名品牌。

當時,在切入點的選擇上,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思路擺在上汽面前:第一,先將榮威投放到高端市場,然后逐步向下滲透;第二,先從中低端市場進入,再逐步走高,進入中高端市場。事實上,兩種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種方案有著“叫好不叫座”的風險,推廣難度極大,中華和紅旗就是前車之鑒。可它的優點也很明顯,一旦品牌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今后將具備強大的品牌溢價能力。

第二種思路幾乎是之前所有自主品牌必經之路,只要性價比做得好,低端很容易切入。但缺點也是致命的,長遠來看,一旦中低端的品牌形象在消費者心中落地生根,品牌往高端發展就會步履維艱。這也是現在很多自主品牌從低端往高端走的過程中遇到較大的瓶頸。

“上汽一開始就決定了要走中高端路線。”上汽集團乘用車市場傳播及公共關系總監何曉勁對《汽車觀察》說。其發展的理念是在開放條件下充的2.5T車型售價為21.78萬元~25.88萬元。此后推出的1.8T車型才將價格下限拉至17.28萬元。高端切入固然可以確立品牌優勢,但巨大的銷量壓力也隨之而來。上市不到一年,榮威750的月銷量便從最初的1600輛跌至1000輛以下。

“出現困難很正常,我們收購了一個國際高端品牌自行打造,這對于中國消費者來說有一個逐漸接受的過程。新產品都需要一個成長的時間,我們正在努力。”何曉勁說。

隨后,榮威550的面世,使得整體局面有所改觀。

在這一過程中,上海汽車研發團隊對中國市場做了分析,希望充分了解消費人群的需求,并以此為依據進行開發和生產。

果然,550的“數字化轎車”概念一炮打響。

分利用國際資源,在此基礎上再創新、再走向國際市場。這是一條有著較高起點的“自主化”的道路,由于與國內其他自主品牌形成了一定的差別,上汽由此避開了國內在低價位市場的同質化競爭。

“不僅如此,這足以看出胡茂元做大上海汽車的決心。”業內人士這樣評價。

在投入了巨大的資金、人力和技術保障后,榮威品牌的首款產品——榮威750正式上市,該車定位甚至高于凱美瑞和雅閣這兩個B級車之王,最先推出與10年前汽車僅作為代步工具不同,今天的消費者更強調汽車是生活的一部分,注重汽車文化和汽車生活。榮威的主流消費人群70后、80后,這一群體是社會的中堅力量,除了注重傳統的價值、動力、安全、空間等,更多地期待在愛車上有新的科技應用。

在這部分需求的推動下,汽車正在從工業時代走過電子時代,直到今天的信息時代。

與750相比,550更加時尚,它也將“數字化轎車”的概念變成該車全新的賣點。上市后,該車的銷量一路走高,750制造的“高端品牌效應”在550身上獲得了良好的回報。利用兩款產品的“高低搭配”,榮威沖破了從“叫好”到“叫座”的難關。

上海汽車乘勝追擊,在2010年的北京國際車展上推出榮威350——全時在線中級轎車,成為國內第一個將3G網絡應用等時代科技元素運用到汽車生活中的車型。

時至今日,榮威品牌在銷量、品牌塑造等方面都呈現出穩中有升的態勢。事實上,正如業內人士所說,在上汽自主品牌整體發展勢頭強勁的背后,榮威品牌一直發揮著絕對主力作用。

差異化堅守2007年12月26日,上汽與南汽達成合并協議,南汽全面融入上汽,作為上汽最想攬入名下的重要資本,MG正式與榮威并肩組成上汽的自主品牌陣營。在雙方擁有的英國羅孚的技術與設備統一以后,兩個品牌的后續新車型的開發和生產投入并不是個小數目。

此前,在MG品牌上,南汽已經投入40多億元,而按照計劃,后續至少要投入60億元來打造品牌。

上海汽車總裁陳虹表示,對上汽而言,投入126億元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在幾年中打造出完整的自主品牌體系。

與榮威相比,MG的表現似乎略遜一籌。

在上南融合的元年,MG團隊的銷售報表令人如坐針氈。2008年度,包括MG3、MG7以及TF在內的三個系列車型,全年的上牌量不足7300輛。這無疑是一張令上汽不滿意的成績單。與之相對的是,榮威品牌旗下只有兩個系列產品——榮威750和550,當年上牌量近24000輛,是MG銷量的三倍。

因為“上南合作”之前兩者的特殊歷史聯系,質疑聲隨之而來,“上汽重榮威、輕MG?” 但事實并非如此。除了提出實行統一規劃、統一研發、統一采購、統一制造、統一營銷的五個“統一”策略,上海汽車在品牌核心方面為MG的重新定位成為之后這一品牌重新煥發青春的關鍵。

2009年11月,MG品牌重回廣州國際車展,全新產品MG6以極其現代的設計和視覺沖擊力,成為了詮釋MG品牌“個性、氣質、創造力”的品牌價值的典范。上汽乘用車公司總經理陳志鑫稱其為“上南合作后首款真正意義上的新車”。

實際上,在MG6之前,一款MG3SW也曾在上海舉行了盛大的上市儀式,但相對MG6,MG3SW在南汽被上汽收購前就已開始開發。雖然是款新車,但改動不多。直到MG6的出現,作為AP11平臺的全新產品,MG品牌核心和新主張的表達,為MG 品牌的發展奠定新的基礎。

“考慮到MG的發展方向,我們需要對這個品牌做新的補充。” 劉濤說。

新的“MG”LOGO是由產品部門設計的,MG6就是使用的新標,為了使這個LOGO看上去更年輕、時尚,去除紅色,改為銀色,更加有立體感。而MG的品牌也被詮釋得恰到好處,吸引更年輕一代有個性的車主。

銷量不及榮威品牌的原因,劉濤的解釋是,此前的產品MG7和MG3產品太過老舊,以至于整體銷量的貢獻并不大,所以要逐步淡出市場,但如果MG品牌的銷量僅靠MG6去支持,顯然不能持續更久。

“盡管銷量尚不盡如人意,但品牌層面MG的溢價能力要比榮威高一些。”劉濤表示,一個品牌的成長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他看來,兩品牌要“平起平坐”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于產品的出色表現,及帶來的市場銷量與口碑傳播。這其中的關鍵是增加產品的供應。

計劃中,明年下半年,全新的MG5會補充在MG品牌中。同時,MG的新品要多于榮威。“榮威已經快了半步,上汽要將MG產品的供給將這半步跟上,使兩個品牌能夠齊頭并進,同時利用差異化定位,覆蓋到不同人群,爭取更大的市場。”劉濤說。

在上汽看來,投入巨額資金進一步提升自主品牌的研發能力和品牌影響力,是自主品牌謀求大發展最為可行的手段之一。“首次亮相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的MG6三廂版明年上半年將推向英國市場。”陳志鑫表示,隨著榮威和MG品牌新品的不斷推出和品牌影響力的提升,上汽自主品牌將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全面開花。

雙品牌的明天

目前,上汽榮威旗下已有了350、550等車型,而MG品牌也擁有了MG6 等車型。業內人士認為,隨著MG3的加入,上汽自主品牌的產品線將更加豐富。這也意味著上汽的雙品牌戰略已現成效。

“國際上雙品牌運作的公司也不少,其成功經驗也被上汽所借鑒。”劉濤告訴《汽車觀察》記者。

雙品牌戰略的意義在于,通過相互取長補短,協調發展,形成合力,真正實現1+1>2的競爭力。

PSA在雙品牌戰略上的表現可圈可點。從表面上看,標致和雪鐵龍兩個品牌的產品都具有濃郁的法國氣質,這是PSA刻意強調的共性,此外在安全、環保性能和科技含量等方面,二者具備同樣的優勢。同時兩個品牌的差異也十分顯著,比如標致品牌的產品更強調個性,外形的夸張、動力的強勁和操控樂趣都是標致品牌所追求的;而雪鐵龍品牌的車型則在造型風格上更趨于流暢、圓潤,更能被大眾消費者所接受,同時兼具強烈的運動風格。憑借巧妙的外觀設計和差異化定位,PSA的設計師將標致和雪鐵龍兩個品牌鮮明地區分開來,各自保持著獨特的設計風格。

當然,上海汽車也曾有過一些困惑,MG6三廂版和550在市場營銷學的角度來看是有些雷同之處,為了調整這一狀況,榮威開始更加強調穩重、商務的風格,逐漸進入主流市場,并給消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MG則沿著張揚、運動、個性的風格。

對于一個堅持打造中高端自主品牌的新興公司而言,最大的增量就是品牌知名度和品牌美譽度的提升。據悉,2009年上海汽車新增了9萬多位用戶,2010年這一數字擴大到16萬,同比增長超過78%,人們期待,口碑效應會像滾雪球一樣在消費者中傳播榮威和MG品牌。

20萬輛已被確定為2011年上海汽車的銷售目標,更為龐大的投資計劃將在“十二五”開始實施。未來,MG、榮威雙品牌是否將發揮令人難于想象的巨大威力,我們拭目以待。

TAGS: 無 | 責任編輯:汽車網 |
頂一下
(0)
踩一下
(0)
相關文章
已有 0 條跟帖(點擊查看)網友評論
登錄 | 新用戶注冊   匿名發表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網站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精品導讀

更多>>商家推薦

車型排行

  • 微型
  • 小型
  • 緊湊
  • 中型
  • 中大
  • 豪華
  • SUV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