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在位于上海世博園區的“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拉開了梅賽德斯·奔馳全球慶祝汽車發明125周年系列活動的序幕。中國成為奔馳全球慶祝活動首站,有媒體分析認為這意味著奔馳下一個125年將在中國開啟。
中國目前雖然只是奔馳全球第三大市場,但卻是增長最快的市場。
過去一年,奔馳在中國大陸市場的銷量翻了一番,增幅領先競爭對手28個百分點。但是有分析認為,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大舉擴張,奔馳大打價格戰,已經到了十分瘋狂的地步。奔馳的中國市場戰略,已經到了必須改弦易轍的地步。
奔馳寶馬差距縮小
奧迪、寶馬、奔馳是德國三大豪華汽車品牌,年銷量均超過百萬輛。在全球范圍內三大豪車的銷量排名依次是奔馳、寶馬、奧迪。但在中國市場上卻顛倒過來。奧迪長期占據中國豪華汽車品牌市場銷量第一名,其次是寶馬,第三才是奔馳。
奧迪在中國精耕細作多年,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奔馳要想超過奧迪,恐怕沒那么容易。于是奔馳把競爭目標鎖定為寶馬,必欲超過寶馬而后快。
2009年,奔馳宣稱與寶馬在中國的差距在縮小。有人就此詢問寶馬大中華區總裁史登科。這位從奔馳跳槽到寶馬的德國人輕蔑地說,如果按照終端銷量,不是差距縮小而是差距擴大。言下之意奔馳也玩起了國內汽車廠家慣用的壓庫伎倆,把汽車壓給經銷商,實際上并沒有賣給消費者。
2010年,中國汽車市場沿襲了上年的勢頭,繼續高速增長,全年國產汽車銷量超過1800萬輛,同比增長32%。由于換車人群激增,導致豪華汽車銷量增勢更猛,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大市。
2010年,梅賽德斯-奔馳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銷量達到147670輛,同比增長115%。寶馬銷售168998輛,同比增長87%;奧迪銷量為22.8萬輛,同比增幅43%。
從2010年的情況看,奔馳在豪車三大中增幅最高,比寶馬只少了21312輛,差距確實在縮小。
孤注一擲瘋狂擴張
奔馳2011年之所以能取得銷量翻番的業績,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大量引進新車型。從2010年奔馳在華銷售汽車的結構來看,奔馳幾乎把自己的全系列車型都出口到了中國。除了S級高端轎車,E級轎車外,SUV、SMART等車型也大量出口到了中國。
二是大打價格戰。從去年年初開始,由奔馳發動的價格大戰此起彼伏,逼著競爭對手接招。媒體上常見到奔馳降價十幾萬的大幅標題。為了沖量,奔馳的部分車型不賺錢也賣。個別車型甚至虧本也賣。
三是加大市場營銷力度。據說奔馳把未來四年的市場開發費用集中在2010年,一年就花光了。
從市場反應來看,奔馳的這些促使對促進銷量增長作用明顯。去年12月,奔馳銷量達到創紀錄的18194輛,這是奔馳首次在中國市場實現單月銷量超過寶馬、奧迪兩大競爭對手。
奔馳大打價格戰、瘋狂擴張的戰略,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反應。奔馳的小型轎車SMART在中國的最低售價,一度只有9萬元人民幣,遠遠低于成本價。已經有國內汽車企業指控奔馳在中國進行傾銷。如果商務部啟動反傾銷立案調查,奔馳的麻煩就大了。
北京奔馳 處境尷尬
奧迪、寶馬和奔馳都在中國設立了合資企業,在中國生產銷售產品。相對而言,奧迪在中國的合資企業最成功,在中國銷售的汽車以國產為主,進口補充。奧迪把最好的技術產品甚至德國制造都引進到了中國。奧迪在中國的經營活動基本上由一汽-大眾奧迪事業部在主導。
寶馬把3系5系車全部在中國生產銷售,7系和X系列原裝進口。雖然與奧迪尚有一定差距,寶馬在中國銷售的產品一半國產一半進口。寶馬幾乎所有的活動都是和華晨寶馬一起搞,寶馬中國和華晨寶馬結合的很密切。寶馬歷時5年專門為中國市場研發的長軸距5系寶馬轎車,在研發的同時就部署在中國生產。一推出市場就得到極高評價,一直供不應求。
北京奔馳的地位則有些尷尬。有人批評奔馳重進口、輕國產。把在華經營的重點放在賣進口車上,對北京奔馳太不上心。奔馳在中國的銷量中,絕大部分是進口,只有三分之一是國產。北京奔馳由于車型太少,不得已從奔馳手里進口汽車在國內銷售。實在是有點諷刺。
奔馳必須改弦易轍
中國政府鼓勵跨國汽車公司在中國建合資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和產品,以滿足中國市場需求。根據中國加入WTO的承諾,中國最終對國外汽車整車征收25%的關稅,其目的就是鼓勵合資,鼓勵跨國汽車公司在中國生產銷售。
奔馳通過大量向中國出口汽車,贏得了市場卻因不重視合資企業而在道義上丟了分。
看來奔馳自己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承諾加快中國投資步伐。奔馳(中國)銷售與市場營銷執行副總裁日前郝博表示,奔馳2011年將引進最新產品,并擴大經銷商網絡,預計今年還將增加25~30個經銷商。奔馳同時宣布將加速和升華在華30億歐元的投資計劃,以此昭示奔馳對中國市場的信心。
1月17日,北京奔馳宣布,2011年的目標是增長60%,全年銷量達到8萬輛。奔馳總裁蔡澈也表示,通過擴大投資和在中國生產更多新產品,奔馳在中國銷售的產品將徹底改變當前的結構,70%國產,30%進口。
奔馳在中國今后如何發展,關鍵就看中國戰略如何盡快轉變。對此,我們拭目以待。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