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說一句話:咱們老百姓普遍沒安全感。錢不是錢,非要手頭抓著點什么才有后顧無憂的感覺。于是乎,炒熱了股市、炒熱了房地產,最終在去年12月底,北京首都的一紙“搖號限購令”把汽車也炒熱了。
北京“首堵”新車限購令出臺前一天晚上,最忙的不過是兩類人——買車人和賣車人。一輛不到10萬元擺在展廳的現車,也被迫高叫加價2萬元,這不是賣車的欺負人,完全是太多買車人求著他們賣;有銷售員一個晚上奮斗簽了100多輛車后,最終被迫關機“謝客”;有經銷商一個晚上就賣掉了幾乎三四個月的任務量,開始考慮明年是否關門大吉轉行去也;有大批市民凌晨三點開始去車管所排隊,就為能及時上牌;更有人趕緊多弄三四個牌照,就為囤車牌增值。
在距離北京2000多公里外的廣州,我們像看大戲一樣看著這恐慌性的搶買車浪潮,對發生在去年12月底那個晚上的光怪離奇景象咋舌不已。有初步數據統計顯示,北京去年12月份單月銷量有望爆發至12萬輛,全年總銷量突破85萬輛。加上明年保守估計仍有超過24萬輛的新車增幅。粗粗地保守算筆賬,首都的“堵”怕是一時半會沒辦法解決。
看著這些數據,身邊一喜歡投資的朋友惋惜地嘆道:如果身在北京,絕對不一窩蜂地去跟風搶買車,但會趁機想辦法弄幾個中心城區停車位,做做小業主或包租公,賺賺那些囤車人的停車錢。這年頭,類似的投資想法層出不窮。汽車市場一熱,停車位也隨之緊張,被炒賣起來。拿朋友的話言之:股市有風險、房產水太深、黃金短期難見效,囤車牌受政策影響風險大,倒不如買賣車位。
確實,按照現在每年逼近2000萬輛爆發式增長的新車銷量,汽車保有量有增無減,有限的卻是道路資源。首都的情形搞不好哪一天就換個類似的模式發生在廣州。投資就該找稀缺資源。在中國一線大都市“治堵”的大思想指導下,各大中心城區的停車位也成為不少投資者的目標。
不過,投資啥,都不能跟風,跟風者過多,“稀缺”也就變成了“過剩”。北京“首堵”的搖號新車限購令的現成案例告訴我們:投資啥也絕對不能跟風地去搶車買。隔日,只見北京治堵方案正式公布后,囤車牌的人開始對著N輛掛在自己名下的新車發愁。而其他北京人,想到馬路上要消化一夜之間爆發式增加的數萬輛新車,更憂心不已。
看著這些投資風一陣一陣地吹,忽熱忽冷,實則更讓人后怕。何時,我們才能真正冷靜下來呢?何時,汽車市場才能真正理性消費?正所謂:福兮禍之所倚,禍兮福之所系。如今還想跟風投資號牌、車位者,切記風險自負。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