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搖號限牌”為最主要內容的北京治堵措施,已經開始實行了,效果非常顯著——不是治堵的效果,而是對汽車市場打擊的效果。據媒體報道,北京治堵措施一公布,德國大眾、奔馳" />
以“搖號限牌”為最主要內容的北京治堵措施,已經開始實行了,效果非常顯著——不是治堵的效果,而是對汽車市場打擊的效果。據媒體報道,北京治堵措施一公布,德國大眾、奔馳、寶馬等公司股價大跌;國內各機構也紛紛下調了對中國2011年汽車市場的增長預期,中信證券和申銀萬國分別將預測的增長率下調了1個和2個百分點。因為大家都擔心,北京的做法會為其他同樣受交通問題困擾的城市帶來“示范效應”。
2009年,為應對金融危機,刺激經濟,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汽車消費的政策,導致車市井噴,現在,因為治堵,北京市又開始了史上最嚴措施,給車市一大打擊。單純站在治堵的立場,北京市的辦法是容易理解的,2010年底,北京汽車保有量超過了480萬輛,較2010年初增加逾70萬輛,但是,決策者更應該思考的是,汽車增長為什么這么快?衣食住行,行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衣、食、住一樣,行的需求也必然要發展,這個基本需求,無法抑制,只能引導。
正因為此,所以在北京治堵措施出臺前的一段時間,北京上演了全球汽車歷史上可能最瘋狂的“搶車大戰”,為了搶到一輛4S店的展車,兩撥消費者甚至打了起來,北京幾乎所有的車型都要加價,有的車型一天內漲價超過一萬元。這很容易理解,假如我們宣布從什么時候開始,對大米也搞定量限購,我想“搶糧大戰”也肯定會立即打起來。
既然是基本需求,任何形式的“限”都只能是下策。上策是你要給消費者提供替代的方案,那就是方便舒適快捷的公共交通。汽車大家還是可以買,但是使用——特別是在城里的使用,要盡量減少,盡量多地用公交。而我們目前的現狀是,公交慢,地鐵擠,且遠沒有形成四通八達的網絡,人們日益增長的出行的需求,只能倒向私家車。
要廣大車主放棄開車,僅只完善公交還不夠,還要為他們在住宅附近創造相對寬松的停車條件。既然居住的小區附近和上班附近停車一樣難、一樣貴,那為什么不開車去上班呢?可是,對于停車難,我們主管官員的解決之道是“呼吁提高停車費”,因為停車場投資回報率太低,業主沒有投資熱情。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是,停車設施和行車設施一樣,是現代社會的一項基本公共設施,需要政府投資建設。我們主管官員的話聽起來,似乎我們的政府并不是政府,而是企業的董事會,什么事情都要考慮投資回報!于是堵車就打算收擁堵費,車多就擬收牌照費,房價高就擬征物業稅,空氣不好,還有人建議收呼吸稅!這到底是要解決問題,還是趁機斂財?這些年,教育醫療等公共事業的群眾滿意度一直不高,原因也大約就出在這個投資回報率上。
堵車是要治,但是,如果還存在沒有做好的工作,比如公交不夠完善,停車場短缺,城市規劃落后,就拜托不要動不動不是“限”就是“收費”。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