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奧迪中國總經理馮德睿升任全球董事以及任命新銷售總監兩大動作上,媒體讀出了奧迪希望改變現狀的微妙信號:奧迪有可能要從一汽-大眾奧迪銷售事業部“奪權”,其中奧迪進口車銷售管理權和售后服務權限被認為是奧迪最希望爭取到的權益。
對此,奧迪公司董事會主席羅伯特·施泰德在德國英格爾施塔特總部召開的年會上首次就相關人事安排做出了回應。對于媒體猜測的奧迪中國是否有意從一汽-大眾“奪權”的說法,施泰德并沒有正面回應,而是重申了奧迪在華經銷商網絡以及合作模式都不變這兩點。
這樣繞著彎的回應不免讓外界再生疑慮,難道奧迪真的要為將來“奪權”或者部分“分權”一汽-大眾留下回旋余地?對此,一汽-大眾奧迪銷售事業部的相關人士表示“絕無可能”。“奧迪事業部模式已經被證明是最適合中國市場的豪華車經營模式,誰要單方面改變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在施泰德做出上述表態之前,奧迪正式對外發布了2012年全球經營年報。年報顯示,去年奧迪全球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凈利潤和銷量等指標均實現同比增長,但營業利潤同比增幅不到1%,遠低于此前幾年水平。不過在最大市場中國,奧迪增長勢頭和利潤增幅依舊強勁。
“和寶馬、奔馳模式中外方占主導不同,奧迪事業部長期由中方主導,尤其是在奧迪只占一汽-大眾合資公司10%的股權大背景下,不排除奧迪因為利潤分配不公平而有意改變現狀的想法。”接近奧迪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實際上,在極為強勢的合資伙伴一汽面前,奧迪要做任何改變的想法,都缺乏足夠的可行性。
兩個“不變”
從奧迪全球趕超寶馬,晉升“世界第一”高檔車品牌的中長期戰略來看,中國作為全球最大單一市場的地位,無論如何是不能失守的。要繼續鞏固奧迪在華現有的競爭優勢,奧迪就必須維護現有經營模式“動態穩定”——即繼續由一汽-大眾下設的非獨立法人實體“奧迪銷售事業部”主導進口和國產車銷售。
即便這種模式在現在看來,可能最大受益方也并非奧迪,而是中方合資伙伴一汽集團。“第一,我們目前的經銷網絡不會發生變化,發動機或者是整車都會統一通過一個銷售部門經銷。第二個,我們的合作模式也不會有變化,我們和一汽大眾之間的合作模式也不會有變化。”德國當地時間3月12日,在2012年奧迪集團業績發布會上,奧迪公司董事會主席施泰德在被中國媒體問及“奧迪是否有意從一汽-大眾收回部分管理權限時”做出了上述回應。
施泰德表示,通過監事會,奧迪會對一汽-大眾起到一個監事的作用。言下之意,奧迪中國作為獨資設立的企業,并不過多參與奧迪合資業務的經營和管理。“唯一可能有變化的地方是中國區,今天會在我們奧迪整個的上下等級體系當中掛在更高的位置上,中國的聲音能夠在更高的層次上被我們聽取。”
施泰德所說的“在更高層次聽取”來自中國的聲音,是指奧迪中國總經理馮德睿在晉升奧迪全球董事會并全面負責主管中國業務后,可以直接向他所領導的董事會直接匯報工作。
這一改變的源頭來自去年下半年奧迪母公司大眾汽車集團高管的大調整,而后者又直接導致了奧迪董事會管理層的大洗牌。
2012年下半年,大眾汽車集團突然宣布啟動其史上最大規模人事變動,奧迪汽車也遭遇管理層洗牌。8月份,奧迪董事會成員,負責全球銷售與市場總監蕭紳博離開奧迪,前菲亞特首席營銷官盧卡·德·梅奧(Luca de Meo)接替其擔任奧迪營銷總監。隨后,盧卡開始著手調整全球各大區域市場高管的職務。
2月27日,大眾中國聯合奧迪中國發布官方消息稱,奧迪(中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馮德睿博士獲奧迪全球董事會委任,自3月1日起全面負責管理中國業務。此次任命直接來自于奧迪全球監事會,馮德睿也正式進入了奧迪全球管理董事會。
馮德睿被“升官”背后,被認為是奧迪有意強化其在中國市場管轄權和存在感的刻意之舉,因為按照匯報工作流程,在合資公司代表德方的奧迪事業部總經理薄石,需要定期向馮德睿匯報工作,并由后者拍板在中國的各項決策。而馮德睿則直接向施泰德和盧卡所在的奧迪董事會匯報。
可能性與可行性
“我指的是對合資企業的監事委員會,我這里是做成員,以這種形式來把奧迪公司的利益加入到這個合資企業里去。”在被媒體追問奧迪將在一汽-大眾合資公司發揮怎樣的“監事作用”時,施泰德給出的答復相當明確。按照施泰德的話理解,給馮德睿“升官”并無更多信號,只是為了讓來自英格爾施塔特的總部意志更加直接、高效地在合資公司中得到傳達。
由于相關負責人仍在國外出差,記者上周并未聯系上奧迪中國公關部就此進行置評。而一汽-大眾奧迪銷售事業部的相關人士則認為,施泰德的上述回應已經很明確地傳達出,奧迪全球董事會對奧迪中國定位及升遷其高管的舉動,并非為了所謂的向一汽-大眾“奪權”。
該人士表示,關于奧迪進口、國產產品以及品牌、渠道、售后和市場推廣等諸多事務,基本上一直以來都是一汽-大眾奧迪事業部在做,奧迪中國在分工上與奧迪事業部一向都是“涇渭分明”。
公開資料顯示,馮德睿執掌的奧迪中國是奧迪公司在中國的全資子公司,主要負責奧迪在中國的三方面事務:加強奧迪在中國的采購業務;開展本地化設計研發、試配試驗等工作;增進一汽-大眾合資公司中德股東雙方的溝通。
“在馮德睿級別上升至全球董事級后,奧迪中國作為奧迪駐華區域總部的職能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轉變,況且,涉及到進口車銷售和售后服務等業務,需要一個強大的員工團隊做支撐,但迄今為止外界并沒有看到奧迪中國在這兩個領域大肆招兵買馬。”前述接近奧迪的知情人士分析認為,盡管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現在就說奧迪要從一汽-大眾“奪權”為時尚早。
按照該人士的說法,其實早在奧迪中國成立之前,奧迪同樣在全球董事會中設置了主管中國事務的董事一職,現在,奧迪只是將這一位置和人員補齊而已。
前一汽-大眾董事埃里希·施密特就屬于馮德睿的“前任”。施密特于1992年4月加入奧迪公司,并從1992年11月起擔任奧迪公司管理董事會成員,負責采購、財務和組織結構等工作,1995年開始擔任一汽-大眾的董事。1997年6月,他繼續擔任奧迪公司管理董事會成員,負責采購和中國事務。
直到2006年9月,奧迪監事會宣布,公司管理董事會成員施密特將擔任大眾集團全資子公司SEAT西雅特公司新一屆管理董事會主席。在履新西雅特“一把手”后,施密特負責奧迪采購的職責被前大眾汽車集團采購(電氣/電子)總監哈肯貝格博士接棒,但應大眾監事會和一汽集團要求,熟悉中國市場的施密特繼續兼任奧迪公司管理董事會成員,負責奧迪公司在中國市場的事務。“因身體原因,施密特后來也辭掉了其在奧迪董事會兼任的職務,但一直以來奧迪并未就此職務委任其他人,直到本次馮德睿成為接棒者。”前述知情人士表示,出于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尤其是對快速變化的本地市場高效率決策的現實需要,奧迪委任馮德睿擔任全面管理中國事務的董事理所應當。
讓外界解讀為奧迪中國有意奪權一汽-大眾的,除了奧迪中國“一把手”馮德睿官至全球董事級外,還有奧迪中國新設立的銷售總監一職。對此,一汽-大眾奧迪銷售事業部相關人士回應道:“奧迪中國任命銷售總監,只是為了協助奧迪事業部做好中國區銷售,并不意味著進口車管理權的轉移。”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