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晚,長安汽車發布2013年半年度業績預告:公司上半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2.6億元-13.6億元,同比增幅約為121%-138%。
但令長安高層擔心的問題是,各個業務板塊業績差距很大,表現極不平衡。長安汽車的盈利來源于長安福特,“在報表上長安福特的收益超過100%,也就是說其他板塊是虧損的。”長安汽車相關高層表示。
自主品牌是長安汽車近年來重點投入板塊,“我們希望自主品牌盡快盈利,不要再拖下去了,以改變我們的利潤結構。”上述高層認為,自主品牌才是長安汽車的未來。
在長安汽車掌管者朱華榮看來,自主品牌已經進入最關鍵的時期,未來五年要么生,要么死。“市場不會讓目前這么多品牌存在,分水嶺很快會出現。”
留給長安汽車的時間已經不多。長安已經用合營公司的利潤,養了自主品牌7年,朱華榮必須盡快找到盈利突破口,“各家公司都在討論這個問題,其實不外乎做好三點:成本、規模和品牌議價能力。但問題是,這三點正是打敗無數企業的敵人。”
為了獲得規模,長安自主轎車和長安鈴木正在商討一項協議,長安自主轎車的產品未來將可能進入長安鈴木工廠生產,以分攤研發費用。
自主七年虧損待翻身
長安汽車2006年推出第一款自主品牌轎車,但并沒有進入快速成長通道,原因之一是當年長安微車業務如日中天,支撐了長安汽車的整體發展,長安并不急于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此后,微車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單車利潤降至極限,長安微車進入了以量博生存的時代。長安汽車開始把自主重點轉向轎車,但時運不濟,長安轎車一虧損就是7年。“虧損的主要原因就是巨額研發費用分攤,這是所有正向開發汽車企業必須要經歷的階段。”朱說。
按照長安汽車提供的信息,長安汽車最近兩年每年有近10億元的研發費用計入當期報表。“不含固定資產投入,2010年研發費投入大概11億元,可能資本化只有30%左右,當年轎車要分攤7.7億元研發費;2011年研發投入16.9億,資本化4個多億,有11億元進入了當期費用。”
研發費用分攤讓轎車發展背負巨大壓力。按照長安汽車公布的數據,2011年長安轎車虧損12億元,2012年虧損9億元。
“我們不能再拖下去,今年明年兩年內,必須要讓它盈利了。”今年上半年,由于逸動、CS35車型在市場上得到認可,長安自主轎車銷量達到19.2萬輛,同比增幅高達81%,但快速增長并沒有沖破盈虧平衡點。
支撐長安汽車發展的仍然是利潤奶牛長安福特,據長安汽車上半年業績預告,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12.6億元-13.6億元,長安福特的收益貢獻仍然超過100%。依靠新?怂购鸵砘⒎淼拈L安福特,近年對長安汽車的利潤貢獻越來越大,“過去每年分紅七八億元,今年達到了16億元。”
但如同廣汽本田之于廣汽集團,合資企業再輝煌也非本土汽車企業長期發展的主心骨。長安制定了2020年計劃,預計屆時轎車和微車實現銷量對半。2012年長安汽車微車銷量已經達到65萬輛。
鈴木閑置產能支援自主
長安的正向開發模式和奇瑞相近,因此朱華榮也多次帶隊和奇瑞高層交流。多數自主品牌車企之所以不采用正向開發模式,就是因為企業必須面對投入高和見效慢這對矛盾。
“奇瑞想通過多品牌,迅速獲得規模,分攤研發費用,獲得持續發展的能力。但太過急切,長安不能走這條路。”一位參加了長安奇瑞交流團的人士稱。
但長安汽車的兩難問題是,過去五年120億元的研發投入,累加每年占銷售規模5%的增量研發費,必須盡快在銷售規模上得到分攤,達到盈利。但上規模又不能有多品牌或者過多的平臺來實現,而是要保證平臺的成功率。
“價位比較低的車型,單個平臺下的車型銷量,要過10萬輛才能達到盈虧平衡;價位稍微高一點的,銷量也要達到6萬輛才能盈虧平衡。”朱華榮認為,不止是長安,大部分自主品牌都受制于單個平臺規;Щ。以長安汽車為例,市場在售車型CX20、悅翔、奔奔、歐諾、歐力威等屬于前者;睿騁、逸動、CS35(SUV)屬于后者。
長安轎車總結出擺脫虧損困境的第一要務是:新品要上規模。以長安轎車分基地來考量,重慶轎車基地今年排產20多萬的量,接近盈虧平衡;但北京基地排產只有7萬輛,還在虧損。
長安計劃到2016年形成四大自主乘用車平臺,包括轎車、SUV、MPV、跨界車的15款產品。長安旗下合資公司一直受制于產品線短缺,過去20年只引入了天語、雨燕、羚羊和奧拓等四個系列產品。鈴木方面試探:是否能把長安自主產品引入長安鈴木?
長安高層認為,長安自主品牌和產品都已經高于長安鈴木,即使貼牌生產也不會引起消費者質疑。長安認可了這種方式,因為這樣可以增加單一平臺車型的銷售規模。但相關人士透露,具體細節還在商討中。“這和我們搞平臺化、模塊化、精益化成本管理的方針相符。”
在成本、平臺等領域可以通過資源優化配置達成,但市場的多變性,則是長安提升品牌議價能力最大障礙。過去五年,眾多自主品牌在這方面停滯不前,采用多種模式嘗試都無疾而終或折戟沙場,典型代表就是奇瑞。
長安自主與奇瑞的共同點是,產品以低端起步,向高端發展。長安自主品牌轎車發展前五年,其產品的均價只有3萬-4萬元,單車利潤非常低,最近兩年才通過逸動和CS35提升到8萬-9萬元。
但自主品牌向上突破的第一道坎是10萬元,這將是長安汽車即將面臨的最大難題。長安汽車今年早些時候推出了最高價達20萬元的睿騁,計劃進入公務車市場拉升品牌。盡管在近期的安全碰撞中僅次于寶馬3等車型,但睿騁在市場上并未獲得預期銷量。
“下一款上量車型的主賣價格可能過10萬元,這個嘗試我們需要謹慎,因為這是合資品牌的傳統戰區,競爭非常激烈。”朱華榮認為長安品牌議價能力已經到了沖破這個區間的時候,佐證是目前市場上逸動和CS35的高配車型賣得不錯。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