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掌握核心技術,合資企業的利潤大頭都被外方抽走了。此外,在零部件采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外方實際上都牢牢把關,中方的利潤空間很小。
近日,對于進口車在國內售價比國外高出數倍的報道不斷。有消息稱,進口車已成為發改委反壟斷調查的下一對象。對此,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接受媒體采訪時證實了這一說法,他表示反壟斷調查工作其實從去年就開始了,目前是汽車流通協會的例行工作之一。
據悉,目前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調查對象既包括進口汽車,也包括外國汽車商在華合資企業生產的汽車。羅磊同時指出,此次反壟斷調查針對的是車企是否對經銷商規定了最低零售價,而非針對進口車利潤過高問題。
合資企業的利潤構成情況是怎樣的?其中是否涉及外方壟斷價格的問題?《證券日報》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同一款車型,在中國國產化以后,售價比國外要高出許多。與自主品牌相比,同等配置的車型,合資品牌比自主品牌也要貴很多。
按理說,合資品牌汽車除部分零部件需要進口外,不涉及關稅問題,價格應該不至于“太離譜”。對此,上汽集團一位內部員工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國內的車比國外價錢賣得貴,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的。當前,主要合資廠家的產能都不夠,供不應求。”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掌握核心技術,合資企業的利潤大頭都被外方抽走了。此外,在零部件采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外方實際上都牢牢把關,中方的利潤空間很小。
外方抽走利潤大頭
“2011年社科院競爭力調查報告當中提出合資企業的利潤外方占95%,中方只有5%,洋品牌通過合資貼上中國標簽,我們變相支付生產許可費或者被分走一部分利潤。”原中國汽車工業公司董事長李剛在一次會議中表示。
事實上,外方通過一些合法渠道在銷售之前已經賺得盤滿缽滿,所有的合資品牌車企,在引進一款新車型時,外方都會提取技術轉讓費、技術提成費和工程開發費。此外,外方往往會指定零部件供應商,這塊利潤相當可觀,中方人員沒法估計。合資公司的中方賺得錢是明的,而外方同時可以賺到一些“看不見”的巨額利潤。
此前,有媒體對合資車的價格構成做過梳理,一輛報價20萬元的合資汽車,光技術轉讓費就占到9%。不過,這只是估算,根據車型的不同,外方收取的技術轉讓費也不一樣。一般外方預計好賣的車收取的費用會更高。
據一位上汽集團內部員工告訴記者。至于外方提取多少比例,不可一概而論,但利潤大頭被外方拿去肯定是沒錯的。“就我們上汽而言,每款車都是與外方一對一談判,具體多少,與雙方的環境也有很大關系。比如,2008年通用處于金融危機時,他們就很好說話。”上述上汽人士說。
除了技術轉讓費,外方還要收取技術提成費,即按汽車銷量抽取的提成。但提取的方式非常多樣,有的是收夠多少錢就封頂,有的是賣夠多少輛就封頂,有的是階梯式遞減的,比如10萬輛范圍內收多少錢,10萬輛至20萬輛收多少錢。
“這里面非常復雜,沒有統一標準。”上述上汽人士表示。
此外,還有一項工程開發費,即一個新車本土化后開發、請外國專家做支持的費用。
如此多的“名頭”,可見,外方仰仗技術優勢,真的可以“坐著數錢”了。值得注意的是,合資品牌也不是所有車都暴利,一般檔次高的車利潤高。此外,還涉及品牌溢價的問題,一般德系的同級車售價要高于日系。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