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車暴利的討論近日成為焦點,一組數據引起了大家的密切關注:從生產成本到終端售價之比,國產車是2:2.7,單車利潤率是35%;合資車為2:3,單車利潤率50%;進口車為1:2至1:2.8之間,利潤率在98%至180%之間。
暫且先不評論這組數據的準確性,但是從利潤率的排序來看,進口車最高應該是普遍現象。尤其是進口豪華車高利潤率導致的高售價已經成為大家聲討的對象。
對于進口豪華車的高售價,車企往往給出的解釋是,中國進口汽車稅額高。但是筆者了解到,進口汽車需要交納的關稅、消費稅、增值稅,按照我國稅率排量超過4.0L的才按最高一檔征收,但是絕大多數進口汽車的排量低于這個排量。尤其是在大部分車企都在節能減排的大趨勢下,推出的車型排量都有所下降。其實,進口豪華車的高售價,源自于進口車企對于銷售環節、售后維修、保養環節的高度壟斷,以及對市場價格的控制。更有進口經銷商反映,廠家設置了最低限價,一旦有超過額度的優惠就會受到嚴厲處罰,言下之意不外乎“寧可多賺一毛 絕不少賺一分”。
對于廠家涉嫌壟斷的做法,有業內人士呼吁,應該盡快調整現行《汽車產業政策》和《汽車品牌銷售實施管理辦法》,營造公平競爭的貿易環境。
筆者認為,進口車在中國高售價已經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之所以敢于在流通環節賺取高額利潤,主要是國內市場對高端車型旺盛的需求。但是,隨著國內消費者的認知和理性越來越高,暴利時代的結束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候。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