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5日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汽車三包政策,該政策已于今年10月起施行。三包是零售商業企業對所售商品實行“包修、包換、包退”的簡稱。指商品進入消費領域后,賣方對買方所購物品負責而采取的在一定限期內的一種信用保證辦法。對不是因用戶使用、保管不當,而屬于產品質量問題而發生的故障提供該項服務。
汽車三包政策的內容主要有:同一故障修理超過5次可換車;發動機換兩回仍不正常可退車;在包修期內,家用汽車產品出現產品質量問題,消費者憑三包憑證由修理者免費修理,其中包括工時費和材料費。
很多消費者表示,對汽車三包的執行力度不看好。有消費者說,如果車子出了質量問題,車主要自己舉證,費錢又費力,所以不看好新規的落實;還有人認為,汽車三包的很多細節都還需要完善。
作為消費者,是如何看待汽車三包政策的?針對這一問題記者發布了“您如何看待汽車三包政策”的網絡調查,在一周時間內,共收到有效問卷6541份。調查結果顯示,有近9成的消費者認為汽車三包會在執行過程中遇到很大困難,另外有超過半數的消費者認為汽車質量問題應該由生產廠商負責。
其實早在2004年,為了保護家用汽車產品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明確家用汽車產品制造商、銷售商、修理商的修理、更換、退貨責任,國家質檢總局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形成了汽車三包草案,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但之后一直沒有下文。
調查還顯示,有54%的消費者認為汽車出現質量問題應由廠家負責,42%的人認為應由廠家和經銷商共同負責,而認為經銷商負責的僅占4%。
然而在汽車三包草案中,規定了家用汽車產品實行誰銷售誰負責三包的原則,這樣以來便將經銷商推到了風口浪尖,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汽車不同于普通消費品,并不能簡單地照搬普通消費品三包“誰銷售誰負責”的規定,在其他商品中,銷售商是強勢單位,而對汽車這種商品來說,廠家才是強勢的,銷售商屬于特許經營。如果責任全由經銷商承擔,明顯缺乏公正。所以我們也期待在正式的文案中能更明確的做出責任歸屬。
調查顯示,有高達88%的網民認為汽車三包在實施過程中會遇到較大困難。認為不會遇到困難的僅占12%。
業內人士曾表示,汽車三包規定執行起來困難重重。首先,汽車三包政策的實行將要遇到一個最致命的問題,那就是由誰來認定汽車質量。目前國內的汽車鑒定機構比較少,而且費用昂貴,程序復雜。當汽車發生質量問題時,一般只能由生產企業自行檢測鑒定,客觀性、公正性很難得到保證。因此,檢驗機構是否權威中立、檢驗標準是否科學周密,將直接決定著“三包”能否有效實施。
其次,汽車“三包”所涉及的車輛相關費用的退還及取消登記記錄的手續也比較復雜。再次,在“三包”過程中,交通費、租車費和誤工費怎么計算,怎樣才能使三方滿意,也是汽車“三包”操作中的難點。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