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1月6日吉利集團迎來了27歲生日,今年又恰逢改革開放35周年,一路走來,您最深的感觸是什么?
李書福:整個國家在發展,在變化,在進步,企業也伴隨著國家的改革開放得到發展,吉利這幾十年一直享受著改革開放的紅利。
記者:您經歷過很多行業,比如開過照相館、做過建材等,為何最終進入汽車行業呢?
李書福:當時中國汽車價格很高,我認為主要原因是相對的壟斷經營,缺乏競爭,我們覺得空間很大,所以就想進入該領域參與競爭。賺錢的想法當然也是有的,但主要是為實現心里的這種理想。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們又想,外國汽車可以進入中國,那中國汽車能否進入外國,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呢?當時中國汽車的制造水平是不夠高的,所以我們希望能加快發展,讓中國汽車也能融入外國市場。我判斷通過不斷的改革,中國經濟在全球的份額會不斷增長,發展經濟的熱情和民眾追求財富的激情,是全世界所有國家不具備的,因此我當時就認為美國的兩大汽車公司會受到影響,當他們遇到麻煩時,旗下的一些品牌可能被出售,我們也是從那時開始就關注到了沃爾沃,因為沃爾沃是全球公認的最安全汽車而且低調、健康、品味高雅,是我的“夢中情人”,所以從那時開始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最終抓住了全球金融危機這樣一個時機。
記者:對吉利來說,您收購的應該不僅僅是一家汽車企業,更是一種文化,一種研發能力,一個國外非常成熟的品牌。
李書福:我同意你這個說法,更重要的是吉利走向世界有了一個伙伴、一個兄弟,他們之間的合作和協同,跟沒有資本關系的兩個企業之間的合作協同是不一樣的,這也是“借船出海”“借梯上樓”的戰略安排,使吉利汽車走向世界更有優勢。
記者:中國企業走向海外,您認為遇到的最大瓶頸和困難是什么?我們如何贏得對手的尊敬?
李書福: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尤其是汽車企業走向世界,最大的問題就是知識產權和品牌形象的問題,并且這兩個問題相互關聯。如果知識產權上有問題,那么對品牌形象的傷害也很大。要解決這兩個問題,一定要提高研發能力,而這也不是簡單地投錢,簡單地招很多人就能完成的。汽車是人才、資本、技術都高度密集的行業,它需要長時間的技術積累來形成文化優勢,即使投入大量金錢、招聘大量人才,也需要時間積淀。
而現在吉利有了沃爾沃這樣一個兄弟,在提升研發能力上就具有一定優勢了。尤其知識產權方面是“根正苗紅”、名副其實,這對于提升品牌的附加值也很有幫助。
記者:站在改革開放35年的節點上,中國民營企業想走得更穩、更遠、更快,您覺得還需要哪些素質,您對改革有怎樣的期待?
李書福:從根本上講還是人才。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人才、市場化人才依然欠缺,在全球市場經濟領域里能夠打勝仗的人才確實不多。但我相信新的中央領導集體一定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已非常重視中國經濟的市場化改革和中國人才的市場化培養。建設一支兼備制定正確戰略并能高效執行、能打勝仗的隊伍,比什么都重要。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