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下旬的一天,李書福在臺州出席了一個重要項目的開工儀式。該項目名為“吉利臺州路橋基地遷建暨V汽車項目”,是將吉利原本位于臺州市路橋區、生產金剛車型的老廠,搬遷至臺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濱海新區。
按照規劃,這個總投資121億元的項目,建成后具有年產20萬輛乘用車的產能。這里不僅是吉利造車的發源地,未來還將成為吉利汽車[微博]中高端整車及核心零部件生產研發應用基地。
V項目是吉利汽車與沃爾沃汽車資源強強聯合的成果。李書福在基地啟動時的現場講話中表達了類似的意思。作為CMA平臺車型生產基地的臺州吉利V項目,正是研發中心的落地支撐,也是吉利與沃爾沃雙方融合破冰的第一個關鍵性步驟。
根據臺州市路橋區發改局的公開資料,吉利臺州基地高達100億元的投資也由上海沃爾沃總部、香港吉利上市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三方共同出資。顯然,這不只是吉利老廠的一次簡單搬遷,而是承載著一個關系“大吉利”未來的關鍵落子。
事實上,這場低調的搬遷,卻與沃爾沃國產項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經濟觀察報記者從吉利內部獲悉,臺州新基地計劃生產的豪華車平臺整車即目前吉利歐洲研發中心正在研發的模塊化平臺,內部代號為CMA平臺。由于該平臺屬于吉利與沃爾沃共享的下一代小型車平臺(沃爾沃60系以下的平臺),既可以生產吉利車型,亦可以生產沃爾沃車型。
吉利為何要將該項目命名為V項目?按照吉利官方的說法,日前在臺州啟動的V項目與沃爾沃品牌國產項目無關,主要是負責“落地”吉利與沃爾沃共同研發的下一代全球化小型車平臺的生產。
不過,據知情人士透露,考慮到未來吉利與沃爾沃品牌在新產品開發上將共用基礎架構模塊,從臺州走出來的李書福極有可能將“老家”發展成為繼成都和大慶之后沃爾沃在華的第三個整車基地。
首先,在吉利三大品牌(吉利、帝豪、英倫)目前的發展計劃中,并沒有提及任何豪華車的生產計劃,但在臺州新基地的規劃中,項目建成投產后,主要生產中級平臺和豪華平臺的整車(兩個平臺、四個車型)。另一方面,臺州新基地的開工也意味著繼去年年初吉利歐洲研發中心成立一年后,吉利與沃爾沃的整合后終于有了實體的落地工廠。
對此,吉利控股集團公關總監楊學良回應稱,V項目只是浙江豪情汽車生產公司(吉利下屬子公司)生產金剛的市中心工廠進行搬遷,現在原廠已停產,土地還給政府,新工廠是生產吉利歐洲研發中心研發的下一代車型并非沃爾沃。
“臺州基地可能將生產吉利與沃爾沃聯合開發的小型車。”吉利內部人士透露,臺州生產的吉利“下一代車型”,就是吉利歐洲研發中心剛剛起步的CMA平臺車型。
吉利方面指出,V項目實際是取自Victor勝利之意,與Volvo的V無關。但巧合的是,吉利在2009年預謀收購沃爾沃時,其內部就稱該收購計劃為“V計劃”。
在12月20日臺州市所發布的現場新聞圖片上,現場帶有吉利與沃爾沃標志的彩旗共同飛舞,也在強烈地暗示,這個項目與沃爾沃之間的關系。
隨后,經濟觀察報記者致電臺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后者更是給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答案。該開發區人士表示,如果時機成熟,臺州極有可能成為繼成都和大慶之外,沃爾沃乘用車布局中的第三城,“V項目包含了吉利工廠搬遷,里面有規劃的沃爾沃生產計劃。”
在吉利收購沃爾沃期間,吉利曾以沃爾沃國產項目與多地政府接觸,眾多地方政府都對沃爾沃這一豪華品牌的落地迫切期待,大慶甚至不惜親自出手重金馳援參股收購實體上海吉利兆圓,而成都亦給予了數十億元貸款。據知情人士分析,臺州V項目很有可能正是吉利為沃爾沃儲備的“未來產能”。
而從臺州市公開的政府文件來看,吉利V項目2012年5月18日正式簽約。簽約當年,當地政府在6月發布的上半年工作總結時候稱,“年產20萬輛整車的沃爾沃汽車項目已正式簽約落戶集聚區,浙江豪情汽車有限公司整體遷建項目完成簽約。”
此后,在臺州市2013年初發布的地區經濟開發區招商概況中,有關表述進一步細節化,“臺州沃爾沃項目落戶開發區濱海區塊,總投資上百億元,規劃產能20萬輛整車。”
與李書福刻意低調推進臺州V項目不同的是,地方政府顯然更迫切希望引進像沃爾沃這樣的高檔車制造基地。
李書福的終極夢想,是要把沃爾沃打造成中國的奧迪,并在世界上與奔馳和寶馬這樣的一線豪車品牌比肩。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專訪時,李書福曾無意中披露,按照沃爾沃在歐洲市場份額(歐洲市場規模為1200萬輛,沃爾沃去年賣了近30萬輛),市場規模早已跨越2000萬輛門檻的中國,沃爾沃的理想狀態應該是一年賣60萬輛。
如果李書福的上述表態并非隨口說說,那就更應該相信,臺州V項目對于沃爾沃中國市場的布局而言絕對具有戰略意義。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