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與VOLVO聯合在瑞典成立了吉利-VOLVO聯合研發中心——吉利控股集團歐洲研發中心(簡稱CEVT)后,歐洲研發中心研發的產品落地計劃同時在國內展開。
記者了解到,吉利內部代號為“V項目”的生產基地,已在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的老家也是吉利的“發家地”臺州路橋動工。該規劃產能為20萬輛的整車項目,將主要生產依托CEVT研發的全新的中級車模塊化架構和相關部件開發吉利品牌產品。對此,吉利公關總監楊學良向記者證實:“新工廠是生產吉利歐洲研發中心研發的下一代車型。”
李書福的終極夢想,吉利將像大眾一樣,形成高、中、低三大品牌。最高的沃爾沃打造成中國的奧迪,并在世界上與奔馳和寶馬這樣的一線豪車品牌比肩;最低的是吉利現在的自主品牌,對標大眾斯柯達品牌;而大眾品牌的重任,則有吉利的新一代產品,也就是CEVT打造的產品來實現。
而“V項目”的啟動,意味著李書福已將吉利對標“大眾”的產品,列入國產化進程。
入歐美的重要步驟
去年12月下旬的一天,李書福在臺州出席了“吉利臺州路橋基地遷建暨V汽車項目”的開工儀式。這距離CEVT的成立僅三個多月。
根據臺州市路橋區發改局的公開資料,吉利臺州基地高達100億元的投資也由上海沃爾沃總部、香港吉利上市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三方共同出資。
根據計劃,CEVT將按照未來市場的需求,研發全新的中級車模塊。這些模塊,可以像積木一樣組合,打造出5-10款不同的車型,滿足吉利和VOLVO的第二代產品的需求。
而臺州新基地計劃生產的即為目前吉利歐洲研發中心正在研發的模塊化平臺,內部代號為CMA平臺。雖該平臺吉利與沃爾沃可以共享,既可以生產吉利車型,亦可以生產沃爾沃車型,但“V項目”將主要生產在該平臺上研發的吉利品牌車型。
由于產品明顯高于吉利現在的產品,這部分產品的主要的競爭對手是包括福克斯、高爾夫級別的車型,也就是為了吉利對標“大眾”品牌的產品。
在李書福的計劃表中,吉利將在2016年打開美國市場的大門。根據預計進度,CEVT研發的產品將于2016年年底上市,這也將是吉利的第二代產品。吉利汽車副總裁、國際公司總經理張林告訴記者:“由于從研發起步就按照歐洲標準研發,這意味著吉利的第二代產品能直接入歐美。”
在成功收購沃爾沃后,吉利在海外知名度飆升。近年來,吉利在海外市場實現了高速增長,從2009年的1.8萬輛到2013年出口超過12萬輛,增長了近7倍。其中帝豪EC7表現亮眼,占了總出口量的近一半。去年,吉利全球鷹GX7等一批新車型也開始導入海外市場,吉利已成功進入中東、南美、東南亞和北非地區的30多個國家。
不過,吉利進入歐美即便具備了技術優勢,目前仍缺品牌,特別是歐洲,由于消費觀念比較傳統,以吉利目前的品牌力,根本不可能與國際品牌抗衡。
產能升級為二代產品開路
在提出了品牌戰略以后,吉利著手整合品牌,逐步由吉利為母品牌,三大產品體系,向一個吉利過渡。
而隨著“V項目”的動工,吉利的生產布局也全面啟動。
目前吉利汽車共有七大整車生產基地,分別位于浙江臨海、浙江寧波、浙江路橋、上海、甘肅蘭州、湖南湘潭、山東濟南、四川成都等地。
知情人士透露,為了迎接“二代”產品的到來,去年以來,吉利有超過一半的生產基地進入調整期。
“海景”由上;剡w至吉利汽車集團的湖南湘潭工廠,與‘遠景’共線生產。浙江臨;貙徇w至杜橋,浙江寧波基地將搬至春曉。
四大生產基地重建后,吉利將一改過去以品牌為落戶標準,此前,“全球鷹”、“帝豪”、“英倫汽車”三大品牌各有獨立的生產基地,僅在某一生產基地產能不足時才考慮借用其他生產基地。而未來車型平臺將成為落戶于何處生產的標準。“一個基地只生產一個平臺下的不同車型”。以平臺作為決定何處生產的依據,有利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零部件采購及物流成本。也是最符合國際慣例的做法。
隨著產能升級,吉利的產品線會根據市場而作出調整。逐步以新產品替代老產品,實現產品全面升級換代。雖然去年銷量同比增長14%,達到54.95萬輛,但與大多數自主品牌一樣,吉利目前的銷售形勢仍不能用“樂觀”來形容。因為這距離吉利汽車之前定下的56萬輛的目標仍有差距。
李書福一方面大刀闊斧加快腳步投向研發,一方面卻允許吉利放慢腳步。2014年,董事會將吉利汽車2014年銷量目標定為580000輛,較2013年增長約6%。這個數字是四年來吉利目標增幅最低的一次。
李書福認為:“吉利現階段重點不是要追求規模,而是要追求品質。”吉利也在縮減產品,未來,吉利不再提及5個平臺40多款新車的規劃,而是整合為4個車型平臺,并于2015年陸續投放新車。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