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汽車心臟的發動機內有許多相互摩擦運動的金屬表面,這些零件運轉速度快、環境差,工作溫度又高達400°C至600°C。在這樣惡劣的工況下面,機油對發動機起到潤滑,耐磨,減震,減少腐蝕,清潔保養, 冷卻密封等作用,從而降低發動機零件的磨損并延長零件的使用壽命。
愛車選擇機油具體可以依據:依品質來區別、依粘度來區分、依使用環境的氣溫來決定、純代步又用何種油、改裝車該用那種油?
依品質來區別
機油因其基礎油之不同可簡分為礦物質油及合成油兩種(植物油因產量稀少故不計)。二者最大差別在于:合成機油使用的溫度更廣,使用期限更長,以及成本更高;同樣的油膜要求,合成油可用較低的粘度就可達成,而礦物油就需用相對于合成油較濃的粘度才可達到如此要求。換句話說,在相同的工作環境里,合成油用較低的粘度就可以達到保護引擎的目的。同樣,在相同的工作環境里,合成油因為使用期限比礦物油長很多,因此雖然成本高,但是比較換油次數之后,并不比礦物油高很多
愛車選擇機油具體可以依據:依品質來區別、依粘度來區分、依使用環境的氣溫來決定、純代步又用何種油、高壓縮比引擎該用那種油、改裝車該用那種油?
依粘度來區分
粘度是指流體(含氣體及液體)在流動時它內部的摩擦力,即流滯阻力。一般潤滑油都會提供在華氏40度及華氏100度時的粘度,40度是相對於冷車時的狀況,而100度是高速運轉或塞車時的情況。如果粘度太濃,所產生的阻力了會相對提高因此有些狀況發生。如:一、影響冷車時引擎的啟動。這在低溫時會更明顯,例如在冬季時到玉山賞雪,20W/50就會比5W/40來的不易起動。二、增加耗油量。粘度高的機油阻力也會高會使引擎內部機件的運轉產生更高的摩擦阻力,耗油量因而增加。三、增加啟動時引擎的摩損。引擎在一段時間沒發動時,原本附著在上部的機油會流回底殼,上部缺乏足夠的機油來保持在啟動狀況下的引擎,如果機油粘度濃流動就慢,因此磨損的機率就會增加。四、如果機油粘度太濃則內部阻力較大,阻力會轉換成熱,使機件操作時溫度升高。
依使用環境的氣溫來決定
任何一家汽車廠幾乎都會在車主手冊中建議最合適的機油粘度。全世界對機油最挑剔的車廠當屬保時捷,因為它是氣冷式引擎,一切只靠機油來冷卻,它內部的技術通告中,就對每一款送驗(油品制造商要求)的機油作出結論。但是最基本的,它還是要求車主依使用環境的氣溫來決定用何種機油。以臺灣而言,氣溫最低不低于攝氏五度,最高不高于攝氏四十度,在這一范圍內一般上,10W/40、10W/30都不適合,而合成油最少要5W/40以上。5W/30、10W/30都不適合。以上是在挑選機油時你必須了解的常識,以先用車環境的氣溫來決定機油粘度,再以預算來考慮用礦物油或合成油。
純代步用何種油
如果汽車只是一種代步工具,而且你只有上下班時才會用得到,車狂實在很想勸你將車賣掉改搭公車算了,何必再為車龍增添尾巴,15W/40的一般礦物油就夠你用了。如果你想節省汽油費用,全合成的5W/40可以滿足你的要求,因為它的流動快,還可以減少你啟動時引擎的磨損。喜歡拉轉數應該用何種機油,引擎轉數越高,相對的溫度就越高,因此就應該用粘度大一點的機油。如5W/50、10W/50或15W/50。但是前面提過粘度高,相對的阻力就越大,引擎性能多少會削弱一點,因此合成油可以彌補這缺點。因為合成油可以用較低的粘度,來滿足相對于礦物油必須用高粘度才能符合的工作條件。但是這時仍然要考慮車輛本身的引擎容積輸出,如兩千以下的四缸車,轉數一位后來就到紅線,或許稍濃一點的機油(例如10W/40相對于5W/40),會比較合適。因為汽缸和活塞環之間的空隙是由機油來密封的,粘度高的密封效果當然比較好,三千以上的,六缸以上的,這類車引擎轉數通常比較不會上到紅線(當然了有例外),因此就比較不必那么講究。另一種決定粘度的方式是,跑以后注意聽引擎氣門聲,如果“達達”聲很明顯,那你就應該將粘度增加。
改裝車該用那種油
如果你只是馬路小英雄,參考前述!如果你下場競技,可以考慮在可用范圍內用最稀的機油。因為賽車必有一定和速度,速度一有散熱自然較快,而且粘度低的機油阻力也小,引擎輸出也會相對的會提高一點。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