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汽車市場份額持續下降的背后凸顯了消費者真實的品牌意愿。
汽車工業協會或乘聯會等各種統計的大數據,在一個車企或一款車型具體銷量的多與少上可以掐架,但是在自主汽車市場份額持續下降上,各種統計數據的表現倒是驚人的一致,自主汽車不及外國品牌是汽車行業的共識。
銷量上,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大眾汽車集團在北京車展開幕前的“大眾之夜”上,專門為中國的第2000萬輛車主進行了車輛的交付儀式;成立11年的北京現代累計超過500萬輛的銷量成為中國發展最為快速的企業之一。大銷量的背后是品牌支撐的,比如進入中國市場30年的桑塔納,推陳出新后,最高月銷5萬輛,說的也是這個理兒。類似于有讓人感到有歷史厚重感的還有卡羅拉,將于下個月上市的全新卡羅拉已經發展到第11代,全球累計銷量超過4000萬輛,成為地球上賣得最多的單一車型。大眾的高爾夫、甲殼蟲,福特的福克斯無不是讓人感到敬重的車型,也只有這樣的銷量才與“國民車”的稱謂名副其實。
觀念上,說服消費者也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愈加困難。我也不只一次向身邊人推薦過自主汽車,但是大多數無果而終。也盡管諸如在經濟型車領域,自主汽車無論是造型、品質還是性價比都和外國品牌相近的情況下,他們選擇外國品牌的理由同樣也是中國汽車行業面臨的挑戰:放眼全世界無非也就十幾個品牌,為什么光中國就幾十個品牌。言下之意,汽車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沉淀,剩下的也就這些品牌了。多少猶如陳年老釀,歷史越長的越是最好的。從這點上說,無論是時間長短的歷史,還是起步的基礎,說服普通公眾現在變得很困難。普通消費者的專業性也需要引起想有作為的自主汽車企業的重視,比如有人詢問,歐寶、薩博這樣的百年老店都支撐不下去了,我們打造自主汽車的必要性又在哪里?
我也聽到過,韓國人消費國產車的各種版本,有些甚至被神話了。不過,不管是美國人、德國人,還是日本人、韓國人,擁有強大汽車工業的企業始終信奉一條:“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中國的汽車企業不管是國企還是民企,在聯系普通消費者的情感上,缺乏最大公約數的認同感,做得既不好也不夠。沃爾沃在全球以安全著稱,鮮有人知道的是沃爾沃的誠信比安全更重要,沃爾沃創立初期,并無鋼鐵工業的瑞典,造車所用的鋼板需要從美國進口,但是美國為了封鎖沃爾沃的成長,車用鋼板遲遲不肯交付。由于此前沃爾沃已經收到了數千輛支付了訂金的訂單,在美國時隔兩三年交付車用鋼板時,價格飛漲的鋼鐵價格導致造車成本迅速高升,沃爾沃的做法是原價向客戶交車,此舉使得創立初期的沃爾沃在歐洲名聲大振。
自身上,我們始終缺乏學習意識。現在在中國市場獨步天下的奧迪,在30多年前只有奧迪100一款車型,技術、體量和一汽相差無幾。時過境遷,奧迪逐漸成為年銷量超過100多萬輛的豪華品牌,而我們的一汽似乎還在原地踏步。又比如,當年和廣汽前身合資的標致,在中國國產的505可看做是標致歷史上造型最失敗的車型,但是標致最終挺了過來。自主汽車不掌握發動機、變速箱的表象背后是缺乏學習能力的意識,反倒是被人扣上了“山寨”的帽子。
伴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留給自主汽車塑造品牌的時間越來越少。可以想象,未來的市場,品牌將呈現強者更強弱者更弱,涇渭兩分明的局面。中國人是講骨氣、有志氣的民族,我也希望:依托中國還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平臺,有一兩個中國車企能夠存活下來,沖出重圍,成為世界級的品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