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電 截至目前,北京、上海、廣州、天津四個城市汽車總量已超1200萬輛。道路停車位屬公共資源,但“新華視點”記者近日調查發現,車主繳納的停車費與政府財政所得之間存在巨大差額,至少有一半最終沒有進入政府口袋。
按照多數大城市現行的停車管理辦法,車主向停車管理者付出停車費的背后,是停車管理者要取得停車位經營權,并向政府繳納占道費和經營權使用費。這些費用大多以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名義,最終進入政府財政收入。不過,相關信息近年來卻鮮有公開。
記者調查發現,北京和上海至少有一半停車費沒有進入政府口袋,廣州也很少,而天津地方財政的相關收入甚至是零。
作為公共資源的道路停車位,為何沒能將車主付出的停車費大部分轉化為公共財政收入?記者發現,停車企業私人股東背景與經營能力令人質疑。
在天津,聯華停車公司49%股份“姓私”,實際股東中不僅有大量自然人,還出現了港資公司。
管理著3600多個一類停車位的北京宣聯停車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按照每個車位每天35元標準,其一年應向政府繳納的占道費超過4000萬元,但根據工商登記資料查詢,該公司注冊資本僅28萬元,股東則是三位自然人。
記者發現,北上廣津等大城市核心城區停車位的經營權被一些企業長期把持。
在天津,按照天津市國資委對旗下企業管理要求,其控股51%的聯華停車公司每年應向國資委上交4000萬元利潤。但實際上沒交過一分錢的聯華公司,仍能正常經營天津主要停車場。
在北京,京聯順達智能停車管理有限公司的公司法人此前因在公司轉制過程中違法,被處以刑事處罰,而在公司轉制存諸多疑點的情況下,京聯順達將唯一股東變更為前法人的親屬后,仍然正常運行。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