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支出成本,就當換取更好的公共服務,這是常識,也是北京地鐵、公交調價后追求的目標。通過漲價改善公交企業的盈虧,只是作了資金面的優化,其它亟待優化之處應當同時推進。
昨天上午,北京市發改委正式發布北京公共交通價格調整最終方案:地鐵起步3元坐6公里,不含機場線;公交起步2元坐10公里,使用公交一卡通乘坐公交車普通卡5折,學生卡2.5折。新方案將于12月28日起實施。同時,北京市將在2015年底前,選擇合適的時段,在軌道交通試點低峰優惠票價制度,此外,還將考慮聯乘、換乘等優惠政策,兒童乘車優惠票價身高標準將從1.2米提高到1.3米。
調價前,北京實施的是全國最低的地鐵、公交價格機制,具有突出的惠民特征,調價之后,公交出行的成本有所增加,特別是對中長通勤距離的上班族而言。多支出成本,就當換取更好的公共服務,這是常識,也是北京地鐵、公交調價后追求的目標。
調價后的直接效應是改善北京公共交通企業的營收。公共服務既應體現出惠民性,也需要有持續性。調價后北京市公共交通政府負擔過重,企業嚴重虧損的狀況有望改善。如果新增資金用于改善公共交通,那么乘客多支付的成本也可得到間接補償。當然,這一補償的獲得,必須建立在公共交通企業營收資金的來源和去向透明化的基礎上,公眾知道自己的錢花在了什么地方,至少可以將多支付的成本視作“期權”。
但是,僅此還不夠。從現實情況看,增加乘客出行成本和鼓勵錯峰出行,短時間內仍難減少交通擁堵、高峰期人滿為患的現象,畢竟,公共交通供應能力需要長期建設才能增強。而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即使公共交通供應增強,由于區域板塊功能劃分不夠合理、城市發展空間逼仄等因素制約,公共交通仍會面臨不小的壓力。
改善公共交通,不是增加公交供應能力就可實現,也不是憑價格杠桿的運用就可實現。多數人選擇高峰期出行,是剛性需要而不是主動行為,價格調節無法改變人們出行的“受迫性”。因此,除了運用價格杠桿,還有很多需要做的事。
比如,通過多中心區域的建設,調整城市的區域板塊功能,讓“睡城”不再是“睡城”而成為經濟園區,就地消化出行壓力;又如,減少政府部門不必要的審批核準權限,避免“跑部錢進”造成的無謂交通壓力;再如,更精心地優化道路規劃,設置合理統一的交通指揮系統,打通斷頭路,盡可能用棋盤式小循環系統對沖環路系統進出口的堵塞等等。
與國際大城市比較來看,北京的公共交通供應能力并不算低,私家車保有量也遠談不上最多,之所以有相對突出的交通問題,當然有價格體系不合理的原因,更關鍵的原因在于尚未建立精細高效的公共交通管理體系。通過漲價改善公交企業的盈虧,只是作了資金面的優化,其它亟待優化之處應當同時推進。
當然,建立一個系統、協調的改善公共交通的推進系統,不僅是北京市政府部門的事,身在北京的各級政府部門、企業以及公眾都需共同參與,并在這一推進過程中享有適當的話語權,能夠平衡各自利益,改善公共交通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地鐵公交漲價,理應成為一個新觸發點。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