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俄羅斯盧布對美元匯率暴跌13%,今年以來盧布跌幅已達五成。在國際油價“瀑布式”暴跌的背景下,盧布的暴跌使得之前市場上盛傳的“石油戰”、“貨幣戰”的陰謀論獲得了更多人的認同。
對于油價暴跌的原因,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林伯強認為,“美國聯合沙特打擊俄羅斯”的陰謀論不靠譜。陰謀論里的動機、動因可能都有,但執行成本太高,油價大跌的主要原因仍是供需失衡。
“跌穿40美元”很難
“這次大跌跟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有很大的關系。上次大跌的時候,中國的石油需求增長依然強勁,這次就不一樣了。”
新京報:關于油價大跌的原因,多個產油國強調石油戰、貨幣戰等陰謀論。是這樣嗎?
林伯強:買方需求不足、賣方競爭加劇、原油市場供給趨于過剩,才是原油價格疲軟的根本原因。這樣的情況會持續相當一段時間,油價短期內難有起色。
這次大跌跟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有很大的關系。
上次油價大跌時,中國的經濟增長以及石油需求增長依然強勁,同時在大宗商品方面起到很大的拉動作用。
這次就不一樣了。油價不只是反映現在的情況,還有對未來的預期。中國未來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對油價的未來預期會產生影響。供應端方面,美國的頁巖氣(油)也會源源不斷地生產,進一步影響原油價格。
陰謀論不靠譜。陰謀論里的動機、動因可能都有,但執行成本太高。如果想徹底打垮對手,需要維持打擊的時間會比較長,這個過程中,己方可能先支撐不住。
新京報:但是,俄羅斯、委內瑞拉等產油國卻一直在強調陰謀論?
林伯強:他們總要有個說法,換成誰,都會這么說。
新京報:2008年,國際油價曾一度跌穿40美元。現在是否會重演當年的行情?兩次大跌,有什么不同?
林伯強:重演當年的行情的可能性比較小。
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所有金融系統受到影響,進而對油價產生打擊。
這次并不是因為危機,所以相對而言,這次可能不會跌到那么低。但是2008年大跌之后,油價恢復的速度很快,這次可能不會有那么快。
能源供應格局已經改變,上次是需求突然間受到打擊,不單單是油價跌,股市也跌。這次是基本面的問題,可能不會猛然跌到40美元,但是反過來一樣,想恢復回去也比較困難。
很多產油國財政緊張
“解決供需失衡的唯一辦法,就是限產。歐佩克本身是個比較松散的組織,很難統一協調限產比例。”
新京報:所以說,大跌的主要原因還是經濟基本面?
林伯強:具體說是供需失衡。解決供需失衡的唯一辦法,就是限產。我估計,到50多美元或者50美元的時候,產油國會坐在一起討論如何限產。
新京報:拋開陰謀論等說法,油價下跌確實有人受益、有人受損。
林伯強:美國、中國、日本、歐盟都受益,或者說,產油國之外的國家都受益。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