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調查
北京公務員使用公車的現狀怎樣,申請流程一般是什么?哪些部門和人員經常使用公車?公車改革后一個公務員的外勤成本有多大?昨天,新京報記者針對這些問題向北京市多個委辦局基層公務員進行了解。
公車現狀 公車減少 申請用車常“排不上隊”
多名公務員稱申請公車時,有“排不上隊”的經歷。一名市級機關公務員稱,需要出外勤時,一般要提前三天找司機班約車。如果車都排滿了,只能選擇換時間或自己想辦法。此外,約車也不可能完全“一視同仁”,“會盡量保障局領導、處長們使用,剩下的就是關系好可能好說話些。”
“雖然領導很多有私家車,但司機開車更為普遍。”一公務員透露。
一區縣公務員告訴記者,目前他們是5個科室共用5輛公車,屬于“基本夠用”狀態。“現在公車的使用都歸辦公室統一管理和分配,需要用車時得向辦公室提前申請。”這位公務員說,辦公室在提供公車時會進行統籌安排,比如當天如果有幾個人是去同一個地方辦公事,就會安排乘坐同一輛公車,不重復安排另外的公車前往。
此外,還有的單位開發了公車預訂系統,員工可以在內網上預訂公車,還可以查詢到有沒有“富余”公車可以使用。
記者了解到,如果公務員“排不上”公車而自行打車,很多單位一般不予報銷。一公務員說,即使極特殊情況下也要層層審批,處長和主管局長都需要簽字同意。
公車需求 不同部門不同崗位“冷熱不均”
記者了解發現,不同部門、不同崗位之間,出外勤的情況相當不均衡,各部門內部對公車需求也是“冷熱不均”。
某單位一名負責財務工作的公務員表示,自己經常要往外跑,“一禮拜去兩次銀行,”此外還要跑公積金管理中心、社保中心等。
教育部門一位負責干部管理的人員介紹,轄區學校變動一個干部,需要考察、宣布等環節,最起碼要外出兩三回。一年到頭,可能需要外出上百次。有的時候一周每天都要出外勤。
此外,各單位宣傳部門也是出外勤的大頭。“總體上,業務部門一般外出比較多。”一市級部門公務員介紹,比起行政辦公室而言,負責具體業務的部門由于經常需要和基層聯系、調研,或者參加會議,因此經常會出外勤。同時,比起部門和處室領導,基層工作人員外出辦事可能會更多。此外,也同各部門的工作分工有一定關系。比如地震、檔案部門,可能整體出外勤的機會偏少。
公車補貼 基層公務員補500可能“不夠花”
按照“國標”,中央和國家機關,司局級公務交通補貼為每人每月1300元,處級每人每月800元。科級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地方允許上浮130%。按照這樣的水平,公務員們是否“夠花”?
記者調查中,多名公務員表示實際發生的外勤成本會高出這個水平。一單位負責財務的人員說,由于工作性質經常要取錢,需要打車。“估計一個月五六百元勉強夠花,但是如果自己開車,油錢加停車費肯定是不夠用的。”
部分區縣公務員表示,出外勤活動“地界”比較大。一名區縣科員介紹,自己的外勤任務可能會“橫跨”整個區,一次外勤如果打車,可能單程就需要近100元,一周需要外出三四次。
遠郊區一名公務員提出,山區路途遙遠,一去一回就是好幾個小時的路程,費用不便宜,所以將來發補貼最好能比城里更高一些。
“目前車補是按照行政級別來的,但實際工作中,一般科員跑腿更多。”一公務員說,即使是單位領導出門開會、調研,一般也會帶聯絡人或者具體工作人員,打車結賬時肯定是“小兵”掏錢,“結果估計會是基層人員不夠花,而司局級干部花不完。”
■ 專家建議
按實際出行分檔次 劃“半徑”給車補
對于車補確定是否應有更具針對性、更合理的測評體系,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曾康華認為,“目前按照行政級別劃分車補的檔次是相對合理的。”
他指出,首先,如果根據實際出行來進行補貼,很難拿出明確的計劃安排。車補是對公車的“適當補貼”,做不到精細地對應。再者,依據行政級別補貼,能夠大致反映出取消一般公務用車之后,總體上帶給各級別公務員的影響大小。
車改專家、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建議,北京應當在區縣、鄉鎮劃定“車補區”,作為公務出行和差旅之間的界限,超出一定半徑可以按實際情況報銷。“像我的每月車補是1200元,以武漢市為界,離開武漢就按照出差報銷。”
葉青表示,像杭州市目前的車改就是這樣做的,最遠的幾個縣都算作“出差”,這種做法也取得了認可。“這樣做不會影響干部跑基層、走遠路的積極性。”
此外,葉青還建議北京借鑒溫州的做法,車補先確定為實際領取90%的基準數,拿出10%進行核算,對于出外勤較多的處室、人員,再給予補貼,這樣可以將車補分為領取90%、100%、110%三個檔次,能夠增強公平性。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