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佩克的“棋局”
對于擁有絕對成本優勢的歐佩克核心海灣產油國來說,此輪油價下跌無疑是其新階段重新奪回市場的關鍵契機。
“歐佩克不減產其實是一箭雙雕,一方面配合美國制裁了俄羅斯,另一方面又擠壓了美國本土的頁巖氣,而歐佩克中東產油國的開采成本非常底,即便油價下跌到20美金,他們仍然有利可圖,但美國的頁巖氣就無法支撐下去,最后的市場還是會回到他們手里。”胡森林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事實上,歐佩克成員國今日的謀略早有前車之鑒。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上世紀80年代,沙特阿拉伯在與美國的博弈中也曾上演了一場精心策劃的“價格戰”,而結局是,美國的石油開采商最終輸得哀鴻遍野。
1986年,沙特阿拉伯原油生產的“水龍頭”滿負荷開足了四個月,這一舉措也直接導致國際油價暴跌67%,僅僅高于10美元/桶,而美國的石油產業也因此備受重創,并在此后的20年時間里一蹶不振,俄克拉荷馬州失業率升至8.9%,德州升至9.3%,全國平均失業率升至7%。沙特阿拉伯也重新奪回了國際石油貿易市場的頭把交椅。
如今,歷史似乎正在重演,而對于新時期的國際石油市場來說,歐佩克組織依然掌握著控制國際油價的主動權。
另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作為歐佩克的第一大產油國,沙特阿拉伯已經確定今年1月至少將向兩個亞洲大型買家按合同的最高上限供應原油,供油量與此前執行的條款一致。
與此同時,國際油價的大幅度縮水也讓利益博弈的另一方損失慘重。俄羅斯財政部長安東•西盧阿諾夫日前表示,由于歐美制裁和油價下跌,俄羅斯每年損失達1300億-1400億美元,這相當于俄羅斯經濟規模的7%。
而來自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的數據則顯示,全球頁巖氣總資源量約為456萬億立方,美國是目前實現商業開采最主要的國家。據美國能源署2012年估計數據,美國技術可開采的頁巖氣儲量為13.7萬億立方米,2013年美國頁巖氣總產量已超過2000億立方米,已占該國天然氣總產量的1/3,2015年可能達到2800億立方米。
“目前來看,價格戰還會繼續打下去。”胡森林說。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