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看起來便民惠民的“非運營轎車6年內環保免檢”的政策,卻遭到了不少專家和行業人士的反對。在1月17日召開的“車輛6年免環檢利弊研討會”上,多位專家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環保部正在醞釀的這一政策“沒有科學依據,也沒有政策依據,更沒有法律依據。”
甚至有環保部的專家也表示,“6年環保免檢與國家已經發布的文件精神不一致”,“新車有隱患,如果再免檢,等于默許了高排放”,“切實控制好機動車排放,才是真正的便民;滿足公眾對新鮮空氣、對藍天的渴望,才是真正的惠民。”
免環檢與現行法律法規相悖
去年5月,公安部、質檢總局聯合公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機動車檢驗工作的意見》。《意見》第11條規定,自2014年9月1日起,試行6年以內的非營運轎車和其他小型、微型載客汽車(面包車、7座及7座以上車輛除外)免檢制度。在此期間,車主每兩年提供交強險憑證、車船稅納稅或免征證明后,可直接向公安交管部門申領檢驗標志,無需到檢驗機構進行安全技術檢驗。
我國目前的車輛檢驗分為安全技術檢驗、環保檢驗和綜合檢驗。有專家表示,上述《意見》提出的“免檢”是針對安全技術檢驗而言的,而環保檢查不應該“免”。
國家機動車污染防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顏梓清告訴本報記者,去年12月3日,她受邀參加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大氣處主持召開的有關“進一步做好便民惠民服務,加強機動車環保監管”的會議,主辦方提供的一份便民惠民政策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中有“試行6年以內的非營運轎車和其它小型、微型載客汽車在定期環保檢驗時,免于尾氣上線檢測”,“車主可直接向環保部門申請領取環保標志”等內容。
“6年免安檢無可厚非。”顏梓清說,當初出臺車輛年檢制度,主要是針對有大量的組裝車和汽車工業發展的狀況,以確保道路交通安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汽車工業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汽車安全性能可靠。加上一些地方存在的機動車安檢機構數量不足、檢車排隊積壓嚴重、檢驗流于形式等問題,實行6年免檢,確實有利于便民惠民。
但這一政策卻被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大氣處引入到車輛環檢領域。“據我了解,環保部對非運營轎車等6年免環檢己在會簽和通知待發狀態,下一步對機動車環保管理的重點不再是私家車,而是運營車、柴油車、大車。”顏梓清說。
研討會上,多位專家對本報記者表示,6年免環檢與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相悖。現行《大氣污染防治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在用機動車不符合制造當時的在用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的,不得上路行駛;環保部印發的《機動車環保檢驗合格標志管理規定》也規定,對按照國家有關在用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經定期檢驗合格的機動車,核發機動車環保檢驗合格標志。
環保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研究員韓應健介紹,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第一條就明確規定:“加強機動車環保管理。……加強在用機動車年度檢驗,對不達標車輛不得發放環保合格標志,不得上路行駛。”
“發放環保合格標志的前提是要判斷是否尾氣合格,而尾氣是否合格首先要檢測。免檢了,如何知道尾氣是否合格?又依據什么發放環保合格標志?”韓應健說。
顏梓清對本報記者說,實行6年免環檢,環保部門“責任放掉了,但權利沒有放”,發標權和檢測權還抓著不放,“車主仍要按原來的檢測頻次(6年內兩年1次)到環保標志發放點申請領標。不上線環檢了怎么辦?環保部門通過遙感檢測隨時上路抓所謂的污染車。
免環檢等于默許高排放
6年內的車輛,安全性問題不大,排污也一定是達標的嗎?
“說實話,我當時看到6年免環檢的提法時,第一感覺是很擔心的。”韓應健對本報記者說,新車出廠時就有排放虛假達到標的現象,這在以往的媒體報道中并不少見。
他引述相關文件說,“大氣十條”要求“環保、工業和信息化、質檢、工商等部門聯合加強新生產車輛環保監管,嚴厲打擊生產、銷售環保不達標車輛的違法行為。”
“新車有隱患,如果再免環檢等于默許了高排放。”韓應健說。
顏梓清對于六年免環檢是否進行過科學論證表示懷疑。她介紹,截至2012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超過1.08億輛,其中非運營車輛約占95%,運營車輛不到5%,“就算運營車是非運營車排放污染的10倍,非運營車輛的排放污染總量也在60%以上。”
“六年免環檢,相當于車輛行駛了10萬公里以上。”顏梓清對本報記者說,而根據我國車輛技術要求和多年的檢測結果,車輛行駛到8萬公里,發動機老化、三元催化劑失效等一系列技術問題都會出現。車輛行駛到7000公里(不到一年),如不及時保養就會超標排放。
去年,中關村空氣污染防控聯盟在山東省開展的機動車云檢測發現,目前在用車中,國Ⅲ和國Ⅳ車輛占比達到78.67%,排污總量占到了75.09%。按新車同期排放標準限值計算,國Ⅲ車輛不合格率達到了70.07%、國Ⅳ車輛不合格率達到了52.73%,而國Ⅲ和國Ⅳ車輛都在6年免檢范圍內。
檢測發現,行駛年限小于6年、排污量大于10克/公里的高污染車占車輛總數的31.30%。如果實行六年免環檢,就意味著這些高污染車是失控的。
四川大學催化劑材料研究所所長陳耀強給本報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對于年行使里程在3萬公里的私家車,按國Ⅳ車催化劑壽命10萬公里計算,3年后排放就會超標。如果6年環保檢測免檢,超標排放時間將達3年左右,也會成為高污染車。
陳耀強說,隨著行使里程的增加,PM2.5的排放急劇增加。而機動車排放的PM2.5具有粒度小、毒性大、數量極大、不沉降和高濃度的污染特征,對呼吸系統、心血管、腦血管、神經系統和眼睛都會造成巨大危害。
不是“便民”而是“害民”
國家機動車污染防治專業委員會近期的不完全統計顯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廈門、廣州、深圳等23個城市已執行6年免環檢,江西、黑龍江、吉林等在全省范圍內執行6年免環檢。
免環檢到底帶來了哪些變化?吉林省拓達汽車尾氣治理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恒告訴本報記者,去年9月1日起,吉林地區也實行6年免環檢。“對于機動車檢測機構是一個非常大的沖擊,上線檢測的數量減少了一半,大多數檢測機構面臨著生存困境。”張恒說,免環檢后,沒有人會主動地為車輛維護、保養了,更不會關心污染排放問題。
“我知道政府部門每年都會做污染物減排量的統計,都不檢測了,減排數據是如何出來的?”張恒認為,6年免環檢與現行的環保政策和倡議背道而馳,不是“便民”而是“害民”。
“北京每年有500多萬輛車要環檢,量太大了。6年免檢確實能減輕檢測機構的壓力。”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教授何洪對本報記者說,但“一刀切”也不合適,應該具體分析,如規定經過認證排放合格的新車,可以實行6年免環檢。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工程學院教授劉昭度也表示,“便民”有多重含義,“對于機動車環保檢測,目的是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這是第一位的。”
研討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許艷華對本報記者表示,6年免環檢,對于大多數車主來說,肯定會感覺到實惠,這一點不應該否認。“目前比較可行也能讓政策制定者接受的,是把環檢與行車里程掛鉤。”許艷華說,比如國Ⅲ車輛開到8萬公里就應該去環檢了,至于車輛生產環保造假、檢測作弊以及三元催化劑過期不更換等問題,應該通過加強監管去解決。
顏梓清介紹,其實環檢本身并不麻煩,6年內每兩年才一次。“根據我們在山東省開展的云檢測試點,做一次環檢不到10分鐘。檢測點大多設在居民小區附近和車輛快修店內,非常方便。”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