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家中資產險公司經營交強險,虧損高達53億元,剔除投資收益,實現承
30家中資產險公司經營交強險,虧損高達53億元,剔除投資收益,實現承保利潤的只有平安、太保等為數不多的五家,整個中資產險在交強險承保上出現大面積虧損。這是中國保監會公布2009年交強險經營狀況的簡報,也是自2006年7月1日起中國保
盡管數據早已發布,但是本報了解到,這份交強險報告中交強險經營四年來首次出現這么大的巨虧,受到了市場的質疑。而對于多數已經獲得獨立法人資格的外資財險而言,交強險無論是“暴利”,還是“虧損”,都成為它們想要進入國內車險市場無法逾越的制度鴻溝。
“一個以不盈不虧為經營宗旨的交強險,在四年間,出現了過山車般的經營情形:2007年,交強險曾被北京律師質疑每年暴利高達400億元,這一質疑并未得到保險監管部門的回應;2008年,交強險兩年半的經營報告顯示該險種實現盈利18億元;而到了2009年,交強險又出現53億元的巨幅虧損。這樣的經營數據波動實在太大了。”8月29日,上海保險市場一位資深人士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
據記者了解,從2008年到2009年,經營交強險的中資財險隊伍在不斷擴大,從26家增加到30家,但是交強險卻意外出現了承保虧損。8月30日,多家接受本報采訪的外資財險公司并沒有對這份數據發表看法,卻無一不表示了對經營交強險的強烈愿望。
“即使交強險經營出現虧損,但是外資依然很希望能夠獲得經營交強險的資格,因為只有獲得這項資格,才意味著外資產險可以真正無障礙地進入國內的商業車險市場。我們一直在等待保監會的信息。”一家外資產險公司商業險部負責人如是告訴記者。
虧損有“理”
在所有35家中資產險公司中,僅有5家公司在剔除投資收益后還有承保利潤,其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即使作為國內最大的財產保險公司,去年經營交強險業務也出現超過12億元的經營虧損,耗掉該公司兩年半累積經營利潤的一半。
中國保險行業8月20日出具的多家中資保險交強險精算報告顯示,列舉的虧損理由均是人身傷亡賠償標準中的死亡補償金和殘疾賠償金上漲,CPI上漲使包括喪葬費、交通費、護理費、康復費、住宿費、誤工費在內的多項支出成本上升,工業品出廠價格和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直接導致汽車修理行業的價格上漲,增加了交強險財產損失的賠付成本。
而人保財險的精算報告甚至還預測,隨著收入水平及物價水平的不斷上升,交強險的賠付水平還將會保持不斷上升的趨勢。
“交強險經營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就承保和賠付來說,去年確實沒有利潤,惡性酒駕事故的頻繁發生,致使保險公司賠付率比往年都要高,而基礎費率在2008年的基礎上整體有所下調,賠付限額提高。在城市中,人身傷害賠付的標準要比農村高,而汽車維修成本則是農村要比城市高,這里面都有很多的隱性成本,侵蝕著交強險保費。還有各家保險公司承保的規模和市場占有率都不同,多數保險公司經營交強險虧損是事實。”9月1日,上海一家中型產險公司車險部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5家盈利的財險公司中,平安和太平洋財險盡管當年實現盈利,不過,兩家公司的利潤額也較前一年有所下降,其中平安產險交強險2009年經營利潤為3.84億元,2008年同期為4.33億元;太平洋財險2009年經營利潤1.31億元,2008年則為4.15億元。
在今年14家出具交強險精算報告的公司中,記者也發現,在所有車的類型中,虧損嚴重的都是經營性車輛,如營業客車、營業貨車、拖拉機和掛車,而家用轎車的交強險業務基本上都是盈利的,另外企事業單位的團險車輛承保也是盈利的。仍以人保財險為例,去年該公司家庭用車交強險經營利潤為3.932億元,而同年營業客車業務虧損高達9.4811億元,拖拉機和掛車交強險分別虧損5.09億元和9.0563億元。
盈虧難解之謎
即使全行業交強險出現虧損,而交強險工作組負責人卻在8月20日表示,暫不考慮對交強基礎險費率進行調整。不過在今年的交強險第三份報告中,一個有趣的情形是,交強險出現承保虧損,商業車險卻實現了整體扭虧。
盡管這位負責人解釋交強險基礎費率暫不做調整的原因時表示,交強險將通過責任限額和費率的調整實現較長時期內的基本盈虧平衡。
但是數據顯示,2009年,保險公司共支付交強險賠款472億元,比2008年增長26%,賠付率為78%,比2008年增長9.4個百分點。而相較賠付率的提高,交強險的經營費用率卻繼續呈下降趨勢,交強險整體經營費用率比2008年降低1.8個百分點,至30.8%。而之前的2006年至2008年,交強險的經營費用率依次為124.3%、39.2%和32.6%。
“交強險盈利,成本控制是一個重要環節,在交強險第一年開始運行的時候,各家保險公司投入都比較大,經營費用超支,但是從第二年開始成本率就大幅下降,對于保險公司而言,交強險和商業車險用的是同一個車險信息平臺,出單系統也是一套,保險公司要支付出多少成本,業內都清楚;其次,在賠付方面,既然保險公司能控制商業車險規模,控制商業成本,實現扭虧為盈,那為什么交強險就出現如此大的承保虧損?官方解釋受資本市場波動和國家振興汽車行業政策影響,汽車銷量上升,使得保費增幅加大,出現的賠付也加大,但是各家保險公司的精算報告中已經出具賠付主要是經營性的客車、貨車等,也就意味著私家車出險概率比經營性車輛要低很多,那又為什么交強險出現53億的承保巨虧?”前述上海保險業內資深人士分析指出。
外資被擋在“門外”
記者了解到,每一年的交強險經營業務報告,對于中資財險公司而言,總是歡喜的公司少,憂愁的公司多,而對于已經轉制為獨立法人的外資財險而言,它們至今都還被擋在經營交強險的門外。
“我們沒有聽到監管部門要放開外資財險公司經營交強險的消息,如果保監會放開交強險經營業務,應該會發布通知。”在外資財險大本營上海,一則保監會有意放開外資財險公司不能經營交強險的限制的消息在市場上流傳,而9月2日一家總部在英國的外資財險公司相關負責人則明確向記者表示,沒有明確聽說此事,該公司也還沒經營商業車險。
不過雖然這家外資產險公司沒經營商業車險,但是所有的外資產險幾乎都在等待保監會的“赦令”。
今年7月15日,AIG集團副總托馬斯在上海接受本報采訪時就表示,美亞對進軍商業車險領域有極大的興趣,也希望中國保險業能夠放松商業車險對外資的一些經營限制。但是外資至今仍未看到保險監管機構在交強險上對外資放開的動向。
“中國的商業車險市場占整個產險業高達70%的比例,對于任何一家外資產險公司而言,這個市場蘊藏的商機都是顯而易見的,這幾年,我們也都關注中資產險公司在車險業經營的情況,我們自己也給本國的跨國企業做一些商業車險的承保,但是此前是還沒完成分改子,不能做異地的承保業務,現在完成了分改子,交強險對外資的設限,又使得外資產險公司無法真正拓展在中國的車險市場。”同日,一家日本外資產險公司負責人對記者無奈地表示。
記者也了解到,對于外資而言,只要能夠經營交強險,就有擴大產險保費規模和實現盈利的可能。而在上海市場,有的外資產險公司已經開始“曲線”擴大商業車險業務,即投保人也可以在外資產險公司投保商業車險和交強險,商業車險保單由外資產險公司出具,交強險保單則是由外資產險的“合作方”中資產險公司出具,投保方在外資公司也能一并投保商業車險和交強險。
[分頁]
財險業集體咸魚翻身 專家質疑業績長期向好
虧空多年的財險業在今年集體咸魚翻身實現盈利。最近公布的幾家上市保險公司的中期業績報告顯示,財險三巨頭人保財險、太保財險、平安財險均在今年上半年實現大幅度盈利,牢牢占據三甲位置。中華聯合保險、大地財險兩家公司緊隨其后,也在上半年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而保監會最新的數據也顯示,1-7月,保險全行業實現財險原保費2417億,同比增長31.86%。
保費收入增長,業績翻身,保險公司一致認為是“得益于行業經營及成本有根本改善”,并判斷此次整體向好是行業的一個長期的趨勢。然而,有專家認為,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才是釋放財險公司利潤的主要推動力,財險公司要想真正過上好日子還有不少的路要走。
財險三足鼎立
與壽險保費排位激戰不同的是,財險行業的領先者牢牢掌握了三甲的位置。
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2010年1-7月全行業實現財險原保費2417億,同比增長31.86%。其中中國人保、中國平安和中國太保分別實現財險保費收入938億、349億和311億。中國平安和中國太保保費收入更是同比增速60.38%和45.56%,遠高于行業增速。
按照最新的數據統計,排名第一的中國人保市場份額為38.8%,中國平安財險市場份額為14.4%,排名第三位的太保產險市場份額為12.9%,三家公司合計占據2/3市場份額。
記者了解到,2008年和2009年,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太保財險3家保費收入之和在總保費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63.86%和64.21%,財險市場三足鼎立的局面暫無改變。
集體“咸魚翻身”
8月30日,上市保險公司中報披露完畢。跟之前預期的一樣,中國太保的財險業務同樣讓人側目。其上半年財險業務凈利潤15.21億元,同比增長136.5%,承保盈利按年升兩倍,至8.91億元人民幣。
行業龍頭人保財險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人保財險實現凈利潤26.4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2倍。同時,作為公司核心業務的承保業務在上半年成功扭虧為盈,盈利19億元人民幣,承保利潤率達到3.3%。而之前,財險作為“核心業務”,已經連續3年虧損,其2009年上半年承保虧損達到了15.34億元,主要業務車險業務更是承保巨虧20.88億元。所以8月17日,人保財險公布的車險今年上半年盈利10.77億元,整個承保業務盈利19億元,遠超出市場的預期。
中國平安財險業務凈利實現扭虧,由去年同期虧損0.25億元轉為盈利10.88億元。
“2010年上半年,財險市場賠付率與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實現承保利潤39.6億元,財產險公司中24家實現承保盈利,比去年同期增加13家,車險業務實現扭虧為盈。”保監會相關人士介紹。
不只是三巨頭把守的第一梯隊,第二梯隊的財險公司上半年經營亦有所改觀。
“我公司上半年主要經營指標再創歷史最好水平,實現保費收入68.6億元,同比增長20.2%。”大地財險向《華夏時報》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國34家分公司實現承保利潤,上半年承保利潤總額2.41億元。”
記者了解到,自去年以來,大地保險主動調整舍棄的高風險業務和連續虧損業務近4億元,優質效益業務占比同比提高10個百分點。
“隨著財產保險業的規范市場秩序工作不斷深入,我國財產保險市場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效益發展的外部環境明顯改善。”大地財險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財產保險業處于新一輪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一輪快速發展期與上一輪發展周期相比,具有更好的發展質量和發展條件。”
盈利開始OR結束?
而關于財險承保盈利的原因,很多險企歸功于市場競爭的規范,并認為這是一個長期的趨勢。但亦有專家認為,會計準則放大了財險行業的盈利能力。
“監管加強確實使財險市場出現了積極的改善,但財險行業是否就此走上盈利期現在并不好就此下結論。”一業內人士認為,“除了行業好轉,新會計準則實施將利潤提前實現以及車險保費大幅錄取也是原因。”
國海證券發布的研報同樣認為,在財險經營有所改善的同時,新會計準則將利潤提前實現的調節功能才是財險利潤大幅增長的最大推力。這也就意味著后續時點利潤的減少,財險的短期性決定了減少的利潤很快就會反映到報表中來。
國海證券甚至認為:當前財險市場飽和狀態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改善,還不斷有新的競爭者加入,上半年綜合賠付率偏低主要受益于新準則下的已賺保費計算規則變動,財險行業仍沒有實現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財險的高盈利將是曇花一現,下一個低谷從2010年下半年即將開始。
“內地調整會計準則雖然有助釋放財險公司利潤,但實際仍得益于行業經營及成本有根本改善,行業前景依然有持續的發展。”太保財險總經理吳宗敏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
“這得益于合規監管力度加大,行業基礎設施不斷健全,管理能力明顯提高。”大地財險同樣認為行業已經進入一個良好的發展時期。
[分頁]
二級市場最高溢價率超5%
投資稀缺性助燃創新債基
本報記者 付剛 北京報道
股市的持續震蕩調整,正在讓債券基金“穩定器”的作用凸顯。
今年以來,A股市場震蕩不斷,近八成偏股型基金未取得正收益,與此同時,債券基金的表現卻相當穩健,全部實現正收益,下半年以來收益更是出現加速跡象。
晨星數據統計顯示,截至今年8月30日,今年下半年以來,47只普通債券基金的整體平均收益率達2.79%,大大超越上半年1.78%的平均收益率。良好表現使得債券基金引爆了投資者的熱情,9月1日,兩只創新債基同日發行,同日創下首日售罄并啟動“末日比例配售”的神話。一時間,債基成為投資界最熱的話題。
創新債基連續出現比例配售
“仿佛回到2007年,我們感受到了投資人的熱情。”在8月31日下午,富國基金的市場部相關負責人在走訪眾多機構后告訴記者。她透露,由于該公司9月1日將要發行的富國匯利分級債基有規模上限,很多機構都表示會用多于目標份額的資金來申購,比如有家保險機構想購買1.5億份,就會動用1.7億元資金來申購。
但事態的發展,令上述保險機構未能如愿,配售比例遠低于他們的預期。
富國基金9月2日公告,9月1日一天就售罄的富國匯利分級債基啟動“末日比例配售”,其規模上限為30億份,認購資金申請配售比例為56.39%。這從另一個側面意味著,9月1日當天,約有53.2億元資金認購了富國匯利。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并不僅是機構投資者情緒高漲,個人投資者也在追捧這次創新分級債基。
上述富國基金人士告訴記者,9月1日當天,位于上海的富國直銷柜臺前,一度排起了長隊。盡管發行時間僅一天,個人投資人通過渠道的認購數額仍近10億。
巧合的是,同在9月1日開賣的華富強化回報債券基金也受到了投資者的熱捧,也是一日售罄,并啟動“末日比例配售”。華富基金一位人士9月2日向記者透露,當天約有23.5億元資金認購華富強化回報,配售比例將在85%左右。
對此,銀河證券基金研究總監王群航向記者分析稱,兩只債券基金之所以受追捧,一方面緣于弱市環境下投資者對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強烈需求;另一方面,也因為封閉式債券基金在國內市場具有十分顯著的稀缺性。
在他看來,就現有的場內可交易品種看,高風險資產的股票是主體,數量已經超過1800只;而在低風險產品方面,目前僅有之前上市不久的幾只債基。王群航預計,華富強化回報債券和進取型的匯利B在二級市場上市時,出現溢價交易將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Wind資訊數據顯示,上半年基金業績冠軍富國天豐截至8月31日的累計凈值已達到了1.261元。而在二級市場上,富國天豐今年以來一直處在溢價狀態,5月11日溢價率最高曾達到5.08%。
記者9月3日獲悉,受市場火爆效應助推,國內第4只封閉3年的創新債基——信誠增強收益已獲批,并將于近期火線發行;加上目前市場已發或待發的其他幾只封閉1年、5年的債基,標志著創新封閉債券基金已經步入快速發展期。
債基為何如此“瘋狂”?信誠基金固定收益總監兼信誠增強收益債券基金經理王旭巍向記者表示,今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漲2.6%,高于銀行一年期定期利率2.25%,再次步入負利率時代。“從長期來看,通脹不可避免。而從對抗通脹的各種投資品種來看,房產投資占用資金量大而門檻太高,股票和股票型基金隨市場波動風險太大,低風險、穩定收益的債基無疑是抗通脹首選。”
四季度債市大基調是平穩運行
此外,債券基金發行如此火爆也來自債市持續向好。
上半年,債券市場走出了一波大牛市,而下半年仍然存在一定的階段性投資機會,尤其是可轉債的投資價值已日益顯現。
Wind資訊數據顯示,8月份共發行新債6313.3億元(不計央票),由于8月到期債券規模不足2000億元(不含央票),故債券凈發行量超過4000億,創出今年以來的新高。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轉債市場大幅擴容的序幕再次拉起,繼塔牌轉債8月26日開始申購后,工行轉債于8月31日開始申購;此外,燕京啤酒11.3億轉債也于8月25日獲證監會審核通過;如果算上計劃于年內發行的中國石化230億元可轉債,年底我國可轉債規模可能超出1000億元,達到年初的10倍。
“可轉債在下半年值得關注。”富國天豐和富國匯利基金經理饒剛向記者指出,可轉債投資成功的案例很多,但受制于市場容量小,缺乏可投資的品種。今年隨著一些大企業紛紛宣布可轉債的發行計劃,可轉債市場在下半年面臨擴容。“在目前的時點上,我們覺得可轉債面臨的機會開始逐步大于風險。”
在民生強債基金經理樂瑞祺看來,管理債基要取得持續良好的收益,主要源于對大類資產配置的前瞻性把握是否準確得當。“比如在2009年下半年債市較為悲觀時能提前布局,較好地把握住近一年來的信用產品和中長期利率產品行情,同時在股票二級市場上側重于申購質地優良、有較好盈利模式的中小盤股票,對破發風險較大的大盤股則采取規避態度,今年以來的整體收益就會比較不錯。”
他預判說,四季度債市在沒有大幅通脹、進一步采取嚴厲調控措施可能性較小的背景下,整個基調是維持平穩運行的行情,其中中長期信用債無論從絕對收益率水平還是從信用利差的角度來看仍然存在一定空間,利率產品則主要以防御為主。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車新聞新聞跟帖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內容。